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员工动态
[ 学习园地 · 第一百八十四期 ]定位不准,难以蒙混过关——2021年被否案例深度分析之六【科创板(2)】
发布人:huating    发布时间:2021-04-12 14:23:46   

2021年3月18日,科创板上市委2021年第19次审议会议结果公告,福建汇川物联网技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川物联)惨遭被否。上市委也没有任何问询问题和需要进一步落实事项,这也是目前唯一一家没有任何问询问题就直接被否决的拟IPO企业。

 

1.png


两个看起来比较刺眼的“无”字,是对汇川物联存在的问题无能为力还是无计可施?又或者是对其上会感到无可奈何甚至是无言以对?

像这种连上会问询问题都没有的企业必然存在着实质性障碍,究竟是什么样的问题呢,我们从汇川物联几轮的问询与回复当中去寻找答案。


企业基本情况


根据招股书披露的内容来看,汇川物联是一家面向建筑、市政、交通、国土、文旅等行业专业提供远程智能监管整体解决方案的物联网高新技术企业。远程智能监管整体解决方案是啥呢,汇川物联是这样解释的,“主要包括以全景成像测距摄像机为核心的智能终端设备、涵盖多个应用功能子系统的汇川工程云平台(HCC)和集设计、施工、运维为一体的全流程技术服务,以‘远程视频精准测量’创新技术应用为特征,解决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及重大危险源监测等信息化监管问题。”

感觉现在的招股书不写点高大上的东西,都不好意思往外拿。上面的解释,用大白话说,就是在施工现场装一堆摄像头,然后就可以在很远的地方看到传输过去的实时画面,看是否按图纸建造,是否偷工减料,是否合规操作,是否存在潜在安全隐患等等。然后把这些信息上传到公司自主研发的平台上,进行分析整合,最后达到远程监控、预警等目的。

就这么简单。从商业模式来看,汇川物联主要是采取与运营商合作的模式,运营商指的是电信、联通、移动三大通信运营商。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与安全,施工单位都必须要进行远程监控,所以就要向运营商购买服务。但是呢运营商只提供宽带接入等连接服务,至于远程智能监管系统所需设备、管理平台和运维服务都统统交给汇川物联这些企业来做。汇川物联事先和运营商签订了分成协议,最后按合同约定对服务费进行分成结算来获利。

报告期内,业绩如下:

 

2.png


可以看到,汇川物联营业收入增速较快,报告期2017-2019年分别为4472.79万元、14360.52万元、21930.85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21.43%,可谓是相当的快。扣非净利润2017-2019年分别为1194.80万元、6808.18万元、10875.77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更是达到302%。不管是收入的增速还是净利润的增速来看,汇川物联自身发展都进入了快车道。

就这样一家业绩看起来还很优秀的企业怎么就直接被毙掉了呢。这还需要从长计议。


物联网企业or软件企业?


早在2021年1月21日,汇川物联就已经上会,但当时上市委有四大疑虑,所以决定暂缓表决,给时间让汇川物联做出合理解释说服上市委。而四大疑虑的关键问题就是对于汇川物联此次IPO,其到底是定位于软件企业还是定位于物联网企业。

随后汇川物联与上市委展开了三次的问答互动。

第一次,汇川物联对上市委的四大问题做出了详细解释,有两个问题得到了认可,但是仍然还有两个问题的解释没有打消上市委疑虑。分别是“物联网行业的认定”和“技术先进性的认定”。其中在“物联网行业的认定”中,汇川物流这样写道:

“公司的业务属于物联网技术在行业领域的应用,公司在物联网领域的发展获得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认可,公司基于所从事的业务在公司名称中使用“物联网”字样不会对投资人造成误导。经公司审慎、综合评估,鉴于普通投资者对“物联网”概念可能会存在不同范围的界定标准,为避免部分投资者对“物联网”及公司业务认定的误解,公司将进一步梳理发行申请文件中关于公司业务与物联网定位的相关表述,同时,公司申请使用“汇川科技”作为股票简称。”

汇川物联申报科创板时,行业定位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主要包括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电子信息、下一代信息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软件、互联网、物联网和智能硬件等”中的“物联网”行业”。

这一次的补充材料解释的意思也非常明确,各种证据都证明公司是物联网公司,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为了不发生误解,所以要把股票简称进行更名。不管怎么说,汇川物流都有点心虚的感觉。这可以说是IPO大忌,临阵改口,还是这么重要的信息。

第一次交锋,汇川物流虽然仍“死鸭子嘴硬”,但是明显有所松口。但是上市委却仍然不依不饶,追问到:

“关于发行人行业属性,发行人于 2017 年-2020 年被福建省软件行业协会评定为软件企业,且申报“软件企业上规模奖励”,根据发行人所述,上述申请奖励是根据涉软企业申报,请发行人提供进一步证据支持该说法。”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自2017-2020年,福建省行业协会已连续四年评定汇川物联为“软件企业”,并且汇川物联也多次以“软件企业”身份申报国家奖励项目并获得国家奖励补助。 

在第二次回复中,汇川物联仍然坚持自己是物联网企业,认为申请“软件企业认定”系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自主行为,但自己未使用过软件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并称自己作为信息技术服务行业企业,符合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的主体范围。

这一次不仅进一步明确股票简称从“汇川物联”变更为“汇川科技”,而且对公司主营业务、行业定位及使用“物联网技术”字号的相关表述并进行了重大风险提示。

汇川物联继续做出妥协的同时,上市委可没打算放弃,继续追问:

“根据申请文件,福州市“软件企业上规模奖励”申报条件之一为:申报年度软件业务收入首次突破 5000 万,1 亿、3 亿、5 亿、10 亿、30 亿或 50 亿且当年实际纳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总额较上年度增长的涉软企业。而发行人在问询回复中表示公司不存在软件销售收入,基于此,请发行人进一步说明在行业属性方面,发行人既满足“软件企业认定的资质要求”,又属于“物联网技术的创新应用”领域的逻辑关系,相关的信息披露是否真实和客观体现了公司业务实质,公司属于物联网体系下的应用服务业的归类是否符合行业习惯和市场认知。”

虽然汇川物联继续在负隅顽抗,但是经过三轮的抗辩,仍然打消不了上市委的疑虑,已经注定了结局就是上市失败。

那么到底汇川物联是物联网企业还是软件企业?上市委为什么会一直抓着汇川物联的行业定位不放,其中又有什么原因呢。

其实从可比上市公司来看就明白了,根据汇川物联招股书中披露的可比上市公司,有广联达、品茗股份、佳华科技、新视野,这几家公司从产品构成、收入构成来看,均把自己定位于软件企业。既然行业内的竞争对手都把自己定位于软件企业,汇川物联又把这几家企业作为可比公司来看,那么汇川物联也理应属于软件企业才对。

另外,上市委为什么会一直抓着汇川物联的行业定位不放呢?因为对于科创板IPO企业而言,行业界定的精准划分则是非常关键的考核标准,这也是投资人作出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所必需的信息。另外,还有一个很实际的原因,汇川物联一旦被认定为软件企业,就不再符合科创板规定的科创属性。

根据《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规定,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必须符合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5%以上,或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累计在6000万元以上,软件企业研发占比应在10%以上。

而汇川物联三年累计研发投入金额为3,003.07万元,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为7.37%。这就是关键,如果定位于物联网企业,虽然三年累计投入未达到6000万元,但是三年累计研发投入达到5%以上,符合要求。但是作为软件企业,则明显不符合科创属性,也就不能在科创板上市。

其实在文章的开头我们就谈到过汇川物联是干什么的,这样的业务不就是活脱脱一个软件企业吗。这样的业务模式不就是新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吗?可这是创业板的定位啊,上创业板更合适吧。

这也让我想起了去年也有一家这样的企业——泰坦科技,被否核心原因也是不符合科创板定位。

诚然,上科创板或许能获得更高的估值,看起来更高大上,但是前提是你能成功上市。既然做不到,为什么不选择更符合自己的板块,这样成功的概率不是更高吗。上市的目的是为了借助资本市场更好的发展,毕竟企业如果质地很好,在哪儿估值也不会低。


核心技术的问题


上科创板的企业必须掌握核心技术,具有“硬科技”实力。并且《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中也明确规定,申报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形成主营业务收入的发明专利必须在5项以上。

刚才也说了,汇川物联第一次上会被暂缓表决,因为上市委有四大疑虑。后来汇川物联成功解决掉两个问题,还剩两个疑虑。一个是上面分析的行业定位的问题,另一个则是专利技术的相关问题。

根据招股书披露的内容来看,汇川物联称截至目前公司拥有发明专利16 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外观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38项。其中形成主营业务收入的发明专利共15项,5项为自主研发。

可以看到,形成主营业务收入的发明专利共15项,但是有10项都是受让取得,具体是从闽江学院受让取得,取得时间还是在2019年12月。说是共同合作的结果,无非不就是汇川物联出钱,闽江学院出人么,最后汇川物联为了上市充充场面,把这些专利技术都放在自己名下。

根据招股书显示,在这10项外购取得的发明专利中,真正被直接实质应用于公司有关技术处理环节的才3项,而有5项都非直接实质性应用,也就是说可形成主营业务收入关系并不大。

再来看5项自主研发形成的发明专利,公司引以为傲的“远程视频精准测量”技术,其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视频监控测量仪和测斜终端的监测方法及系统”和“位移测量系统及方法”于2020年10月才获得国家专利局授权。

算来算去,真正可以形成汇川物联主营业务收入的专利技术没有几项,是否符合“形成主营业务收入的发明专利5项以上”的规定还有待商榷。或许正是因为少得可怜属于自己原始研发用于主营业务的发明专利,才使得汇川物联在披露上遮遮掩掩、含糊不清,这显然在信息披露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上市委也明确问及:“请发行人说明申报期受让的专利与发行人的主营业务和核心技术直接相关的表述是否真实、准确,核心产品的技术指标是否有第三方权威机构的检定。”

其实我们从研发投入也能看出一些端倪。下表是汇川物联与可比公司在研发投入中的比较。

 

3.png


可以看到,一方面从占比来看,汇川物联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远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甚至比挂牌新三板的新视野公司还低。另一方面从绝对值来看,2019年,广联达研发费用9.8亿、品茗股份研发费用8877万,而汇川物联仅有1458万,也是远低于可比上市公司。


结  语


就这样一家研发投入又不多,专利技术也较少,定位还不准确的企业要上科创板怕是不行了。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而对于汇川物联则是“没有硬科技,别上科创板”。

你说汇川物联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吧,也不对,毕竟还是有一定技术的,只是这种技术含量或许还达不到上科创板的条件。

所以照目前汇川物联的实际情况来看,后期无非有两条路。既然作为物联网企业登陆科创板显然得不到上市委的认可,那么就定位于软件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从科创属性上符合要求,这样或许还是能上科创板。另一条就干脆点改道创业板,其实汇川物联的情况完全符合创业板的要求,冲刺创业板成功的概率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