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员工动态
[ 学习园地 · 第一百二十七期 ]颠覆•启发•指南
发布人:huating    发布时间:2019-02-19 09:44:46   

(2019年度董力宾读书系列之一)

引言

2019年伊始,我一直在思考一件事——读书的真正作用是什么。只是获得越来越高的学历吗?只是考取成摞的专业证书吗?只是在论证时能提供千百种理论支持吗?只是能与旁人交谈时出口成章吗?只是升官发财的捷径吗?还只是单纯地打发时间呢?我们一生中会遇到三百万人,可能会有几十万人顽固地宣扬“读书无用论”,但其余的人都会跟你说上几十条读书、学习的重要作用。大部分人都明白“小知不及大知”,但最要紧的却是人生的因果。《易经》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放在读书上可理解为:书本为器,物也;读书乃寻心,道也;君子不器,心不可为物所役,亦不可得之器而失之道。所以,我不怕张口、下笔皆是闲言白话,惹人嗤笑;我怕的是越读书越迷茫,丢了心,失了道。

我希望通过读书改变自己,也改变他人,发现行不通。去年读了《原则》,大家都热情高涨地学习这本书里的观点,达利欧过于“乌托邦式”的想法很难真正实现。我可以成为一个超级现实的人,套用“痛苦+反思=进步”;我可以以目标为导向,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人生愿望;我们可以换位思考,接触不同的思维模式,理解每个人的不同;我更可以运用理性、逻辑和尝试分析形势,诊断问题,高效做决策;但是,各种各样的原因让我做不到头脑极度开放和极度透明,也不能促使周围的人做到。

所以,今年我将要以“找刺激”的方式阅读符合我内心和思维的书,并且用“自私”的口吻撰写读书报告。若不能改变自己,何来影响他人的能力?书归正传,开年读了塔勒布的《反脆弱》,更坚定了我的想法,这是本适合如我这般胆大妄为的人的奇书。我的打算是为《反脆弱》写两篇读书报告,第一篇是日常生活的角度,第二篇是专业的角度并加入案例。

推荐指数为0的书

我必须声明一点,《反脆弱》是本好书,但我完全不推荐各位去读。如果各位不听劝,且看我列的三条不推荐理由:

第一、此书门槛太高。若您不具备基本的金融学、经济学、统计学、西方哲学、西方文学、宗教学、西方历史、希腊神话等知识,《反脆弱》必定在您眼中是晦涩艰深,味同嚼蜡。我也不敢说我全看懂了,时不时冒出个八个字的神话人名或者哲学家的长段言论,查百度的时间比看书的时间还长。塔勒布的著作中,这是最难读的一本,也是最重要的行动指南,其余的只能算作是参考资料。

第二、此书堪称禁书。塔勒布推崇放任的自由主义,崇尚经验主义,反对教条和从上而下的结构。《反脆弱》中充斥着塔勒布个人对传统、老派、精英阶层和政府管控的鄙夷,他反复强调非线性思维和试错的冒险精神。我个人也认为有一些论述属于胡说八道。但《反脆弱》中的大部分观点是精准的、站得住脚的,但是这些观点与中国社会、中国人的思想完全相悖的。塔勒布极力反对精密复杂的大结构,崇尚小而精的自然生态,自下而上的自然发展是健康的,自上而下的干预反而是背道而驰。

第三、此书不适合意志薄弱者。我称《反脆弱》为一本洗涤大脑的哲学书。如果您是看见什么就信什么的人,最好别碰这本书。如塔勒布这般具有强烈反叛意识的不安定分子,他的文字具有相当强的洗脑功能。任意一个论点都是洋洋洒洒上千字,逻辑之缜密,论述之复杂,让您一不留神就会被他的思路牵着走,也就是我在开头所说的“为物所役”。

请回答,“脆弱”的反义词是什么?

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人看到这个问题,回答的都会是“强韧”、“坚固”、“结实”等词语。这个回答不能说是错误的,却是片面的,这些词从词性上依然是中性的。从词性上解释,英文中,一个词的反义词通常是在原词的前端加上“un/in/im/anti”,例如possible/impossible(可能/不可能),credible/incredible(可信的/不可信的),social/anti-social(社会的/反社会的)。相应地,中文词最简单的反义词也是在前端加上“不”、“负”或“反”,比如“是”的反义词应是“不是”等等,如此才是真正的在词性上作到意思相反。因此,塔勒布自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词——Antifragile(翻译为:反脆弱)。

反脆弱,不仅仅是词性上的完全对立,更是揭示了一种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但轻易被忽视的状态——在冲击中受益壮大。自然界中,一颗石子受到冲击的状态无外乎“完整”和“破碎”。但请不要忘记,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更显而易见的例子是我们人类,在地球上亿年的变迁中,数不尽的物种消失殆尽,只有人类在一次次的天灾人害中存活下来,并且进化得愈加强大,这就是反脆弱。我们常说的“早饭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也是人类反脆弱性的体现。人在一天当中所需要的能量是有限的,过多摄取卡路里反而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成天山珍海味、大鱼大肉的老板远不如吃粗粮的劳动人民健康的原因。

塔勒布在书中用三个例子诠释了脆弱性、强韧性和反脆弱性的区别。脆弱性——古代意大利的达摩克里斯与国王互换了一天的身份,抬头发现王位上方仅用一根马鬃悬挂着一柄利剑;强韧性——凤凰涅槃,一次又一次地浴火重生,完好如初;反脆弱性——希腊神话的九头蛇,每砍掉一个头,会新长出两个头,比原来更难以对付。脆弱性正如达摩克利斯之剑,危险将是无声的、无情的、突如其来的。反脆弱性的存在超越了强韧性。强韧性只能让事物抵抗冲击,保持原状;而反脆弱性则让事物变得更好。

寻找反脆弱,冲破社会主流思想的枷锁

我们所处的世界出现确定性事件和波动性事件的数量几乎是对等的。确定性意味着安全,波动性意味着损失,拥抱确定性事件,排斥波动性事件,这是目前社会主流的思想。反脆弱性则是将波动性事件中的损失转化为收益。可是,社会中无处不在隐瞒反脆弱性,因为大多数人惧怕不确定性因素。这样的生活不会起伏不定,但也寡淡无味,因为这丧失了寻找随机的刺激和众多岔路上的选择。

我赞同并相信塔勒布所说的:只要你还活着,你的内心深处就会喜欢一定程度的随机性和混乱。试想,几百万年前,祖先们的生活中没有老板、没有公务员、没有留学生、没有MBA、没有成绩排名、没有绩效考核,甚至没有所谓的“安稳”;他们的生活充满了随机的刺激与危险,正因为他们没有逃避这些,才有了今天的我们。

直到读了《反脆弱》,我才发觉我的一些想法都可以归类于反脆弱性。在我出生的小城市,所有人都对“冒险”嗤之以鼻,父母的溺爱,铁饭碗的工作,按部就班地买房买车、结婚生子,这些让我感到迷茫和恐慌。我想拥有反脆弱性,也可以说我想拥有选择性。一成不变和安宁的环境反而会使我变得脆弱和懒惰,我会开始关注鸡毛蒜皮的损失,而忽视潜伏在身边的“黑天鹅”。现代社会促使人们的行为越来越机械化,拼命追求舒适性、便利性和效率,而不再尝试通过挑战随机性获取反脆弱性。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如何操纵自己的人生,如何打破生活中的所谓桎梏,最重要的是打破思维的瓶颈。

社会主流思想的脆弱性是有幕后推手的,塔勒布对于这些推手的分析看得人触目惊心,我在这里不便多述。是否能找到自身的反脆弱性取决于我们面对不确定性的态度。我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社会反叛者,我只是享受着随机而略带混乱的生活,而面对各种风险时,依然需要保持着理性的思维。

反脆弱的健身、工作学习与创新

反脆弱也可体现为我们人类存在的一种名为“创伤后成长”的现象,指的是人在受到过去事件的伤害后重新振作并超越自己。“伤害”不局限于身体和心灵上经历的挫折,也包含我们的身体和思想极限。

首先说说反脆弱的健身。现而今我们大部分年轻人无论是为了壮硕肌肉还是人鱼马甲线,都喜欢通过健身挥洒汗水。高效的健身必须依靠反脆弱性,也就是突破极限。高效的减脂或增肌都是在突破生理极限的条件下实现的。比如,你可以在有氧训练时缩短休息时间,不断增加动作难度;也可以在力量训练时组数不变,不断增加重量。人类作为自然界中最高阶的有机体,需要这样的刺激来达到强健的效果。每天坚持100个俯卧撑,你的耐力会很强,但力量到达瓶颈后便不再增长。所以,健身的小伙伴们,舒适的训练方式是不顶用的,努力去突破极限吧。

说到反脆弱的工作和学习,其实就是达利欧所说的“痛苦+反思=进步”。工作和学习最要紧的是找到节奏感,既不能从早到晚埋头苦干,也不能成天无所事事。好的节奏是先进行一段高强度地工作、学习,当这部分告一段落后,缓下来开始埋头思考,对上一段工作反思,对下一阶段进行规划。我们的大脑急性而适度的刺激,并给予一定时间的恢复期。刺激使得我们更容易精神集中,缓冲的好处是我们静心沉淀并到达更高的精神层面。

最后,我想谈谈“创新”。“创新”在我国天天被提到,但如何创新依旧是个大问题。我曾跟外国友人探讨过这个问题,我说:我们中国人什么都好,就是不会创新。或者说,我们的创新不是从01的能力,而是从12345……的能力。我们中国的孩子从小就因为各种各样的不可抗力的因素被扼杀了创新能力。如今创新演变成了“伪创新”,变成了证书、奖状、加分项、响亮的口号和自上而下的硬要求。我们在叫嚷着“要创新”时,必须明白,创新的核心前提是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创新真正需要的是“不合常规的想法”和“绝处逢生的运气”。回顾历史长河,所有的创新之举都跳脱不出这套法则。所以,创新本应是反脆弱的,非线性的,自下而上的;它是从一个大胆的想法出发,肆意探索着未知的海洋,在经历了无数次混乱、挫折和失败后释放出来的强大能量。创新若被限定在复杂而安逸的系统框架内,那么创新将脆弱得不值一提。

结语

我突然发觉,反脆弱的理念似乎很早就萌生了,只不过表述不一样。佛教中阐释反脆弱的观点,《金刚经》偈子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万物,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反脆弱便是这无常世界的生存指南。那么,反脆弱与风险之间是何种关系?反脆弱是如何防范“黑天鹅”事件的?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