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员工动态
[ 学习园地 · 第一百一十一期 ]没有一个合适的标题能表达我对这本书的热爱 ——读《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发布人:huating    发布时间:2018-12-27 09:54:23   

(2018年度董力宾读书系列之十)

引言

时间这家伙真是了不得,眼睛一闭一睁就到年终了,读书笔记也到了最后一篇。一整年陆陆续续看了几本书,感慨不少。首先,身为一个中国人我真是太幸福了,因为书太便宜了。上学时一本工具书就卖到人民币几百块,买书读书是件挺奢侈的事情。我一直不明白这种价格差异为什么如此之大,是我们国家太重视知识普及了?还是太不重视知识产权了?至少我认为一本几十块钱的书比一年的微博会员有价值多了。其次,我读书是出于我个人意愿的行为,与外界毫无瓜葛,我喜欢读书的目的很简单——为了不成为一个无知、自大、狭隘的王八蛋。最后啊,光读书就读傻了,得琢磨书里讲的事儿,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就是这么来的,这也是我们要写读书笔记的原因。希望各位不要成为《1984》中的“思想纯洁者”。

言归正传,最后一篇读书笔记我不写专业知识,也不长篇大论某种理念的重要性,只想聊聊一本叫《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的小说(下面简称为《欧维》)。这不是一本讲深奥大道理的书,但也绝对不是一本胡说八道的书;这不是一本推理悬疑惊悚小说,但里面的情节一点也不枯燥乏味;看完这本书你并不能升职加薪,但至少在寒冬腊月里浑身充满了暖意。我看小说有“精神洁癖”的毛病,但凡小说头两页写的不合我口味,立刻扔一边不会再读。《欧维》是唯一一本头几章令我厌恶至极,谁曾想,后续内容却峰回路转,我再也放不下这本书了。这本书太美好了,它就像一本童话版的《活着》,亦或是现实小区版的《飞屋环游记》,它让每一位读者边笑边流泪。

关于《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的背景

作者弗雷德里克·巴克曼(Fredrik Backman),一个1981年出生的瑞典人。他之前的工作就是写写博客,为杂志写专栏,直到有一天他把和自己老爸吵架的过程写到博客上,按现在的说法应该是编成了“段子”,没想到一下成了网络红人。很多网友也向他吐槽了很多家里稀奇古怪的事情,他以此为灵感在2012年创作出《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同年,《欧维》成为瑞典年度畅销书籍,次年翻译成英文,进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长达42周。2015年,同名电影获得瑞典票房冠军,在我国豆瓣上评分8.8分(书的评分为9.1分)。巴克曼没有停下创作的脚步,陆续出版的几本小说都是畅销热门,2016年他成为瑞典年度畅销作家。他的风格是用轻松幽默的话语撰写出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

一本好的外国小说能打动中国读者,离不开译者的功劳。此书的译者叫宁蒙(不确定是不是本命),也是1981年生人,网上关于他的资料不是很多,只是说他掌握挪威语、瑞典语、丹麦语和英语,并从事相关文学方面的翻译工作,目前和妻女幸福地旅居在挪威。他可谓是翻译出了《欧维》的精髓,在保证文学性和流畅度的同时,加入了一些符合中国人语言习惯的话语,甚至还有逗趣的“东北话”。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的故事

从内容上讲,《欧维》是一个忧伤和幸福并存的故事——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因为各种原因他的计划失败了。故事推进分两条线:一条是欧维决定寻死前三周发生的种种事情,另一条是欧维年轻时的故事。看起来是个“鸡汤式”的作品,但它比鸡汤更有营养,更直击人们情感中最柔软的那一个部分。

l  这个叫欧维的男人一定是个处女座

59岁的欧维是个患有心脏病但身材依然健壮的老头,他住在一个联排房小区内,安静且舒适。作为前铁道员工、前建筑公司职员和前社区委员会主席,他的晚年生活百无聊赖,没有一点色彩。但从性格上判断,他一定是个处女座,或者说,他比处女座还处女座。

强迫症——一辈子没上过闹钟,永远六点差一刻准时醒来,吃完早饭一定要在小区内巡逻一圈(检查垃圾是否分类、有谁乱停车、猫猫狗狗有没有随地大小便);做任何事情都要求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规规整整、有条有理;家里的东西必须以实用性为主,并分门别类贴上标签;出门旅行前必须规划行程、制定时间安排;一辈子只开萨博牌(SAAB)汽车,只换车型绝不更换品牌。

讲究原则、循规蹈矩——永远不在背后说人闲话;明辨是非,对错误的事情极其厌恶;绝不浪费粮食,也绝不多花一分钱,是个“省油的灯”;坚信行为决定品质而不是言语;对新鲜事物,比如因特网和各类电子产品,明确表现出反感;在同一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几十年,从不迟到、从不请病假,直到被迫“淘汰”。

刻薄、最毒且不善交际——欧维的口头禅有“狗屁”、“浑蛋”、“他妈的”、“狗崽子”,这些不堪入耳的词都是他用来形容那些“坏了规矩”的人;在不骂人的情况下,一般不主动张口说话;没有什么朋友,第一个“朋友”骗了他的钱不见踪影,第二个成为他最爱的人,第三个朋友是隔壁邻居鲁尼,最后也老死不相往来;对政府人员(他称之为“白衬衫们”)永远没有好脸色;面对陌生人从来不会笑。

洁癖——即使是一个人生活,家里也是一尘不染,所有衣物都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一切井然有序;外人要坐他的车,他会在车座铺上一层报纸,以免被人弄脏。

l  其实,这个叫欧维的男人是个深情的人

欧维一生经历了所有不好的事情,7岁母亲因肺痨而去世,从此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铁道工人,两人从未有过很多交流,父亲却教会小欧维如何做人做事以及热爱萨博车。欧维16岁那年,父亲被一节失控脱轨的车厢带走了,从那之后欧维接替了父亲的班,又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去当个铁道清洁工。但他不再快乐,之后许多年,他都没能快乐起来,直到有一天清晨的列车上。

他遇到了索雅,一见钟情。索雅是个美丽、温柔、知书达理的姑娘,她热爱书籍和诗歌,每天坐火车去师范学校,梦想成为一名教师。从那一天起,欧维连续三个月和索雅一起坐火车,聪明的索雅也对他有了好感,于是忍不住说:“明晚八点,我在这儿等你。我要你穿上西装带我去吃饭。”之后,他们幸福地在一起了。周围的人们不能理解索雅要找这么一个木讷的“小老头”,但对索雅来说,欧维从不阴沉、不尖锐,也不刻薄。他喜欢倾听她诉说所有她热爱的事物,而她喜欢看着他认真倾听的样子。他是她心中最稀奇的超级英雄。当索雅怀孕的时候,他们决定去西班牙旅行。可乘坐大巴时,意外发生了。车祸带走了未出生的孩子和索雅的腿,索雅的后半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欧维回到家中,改造了整个厨房的设施,并重修了所有门框,在每到门槛前安装了坡道,这些都是他一声不吭做的。索雅成为了一名教师,任教于全城最声名狼藉的学校,但学生们都爱她,她让那些“无可救药”的孩子们读起了莎士比亚。十几年后,老天爷似乎有意捉弄欧维的人生,索雅病倒了,被确诊为癌症。

在索雅患病的第四个年头,她走了。每个人都必须知道为什么而奋斗,索雅为了一切的美好而奋斗,而欧维只为了她而奋斗。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她值得他去奋斗。欧维常常会想:遇到她之前,他没有生活,之后也没有。索雅的离开,夺走了他生命中所有的色彩。

在书中,欧维没有一次向索雅表达过明确的爱意,他说的最深情的一句话就是每天去索雅的墓前,摸着冰冷的石碑低声道:“我想你”。

l  这个叫欧维的男人四度寻死,却总被打扰

索雅离开欧维的时候,他并没有一起死去,他只是不再活着。他觉得日子糟透了,所以他下决定去死。但是新邻居帕特里克(他称为“盲流”)和帕尔瓦娜(他称为“白痴外国孕妇”)夫妇带着他们的两个女儿,以及其他的琐碎事情总是打扰了他的计划。

第一次寻死——上吊:

欧维为上吊准备在客厅的天花板按上一个牢固的挂钩。帕尔瓦娜和丈夫开着拖斗车撞坏了他的信箱。随后他们又送来了欧维从来没有吃过的藏红花饭,欧维觉得这家没有距离感的人真是烦透了。

挂钩终于安好,欧维穿上索雅喜欢的西装,地上铺好保护膜,在做最后准备时,帕尔瓦娜带着波斯蛋糕来借工具,邻居鲁尼的太太又想让他帮忙修暖气。等他终于挂好钩子绑好绳子把脖子塞进绳圈踢掉凳子时,绳子断成了两截,他大声咒骂完,默默取出工具出门为鲁尼太太家修暖气。

第二次寻死——尾气:

欧维坐在自己的萨博车里,塑料管的一头接在排气管上,另一头伸进车窗里,他最后检查了一遍车里的密闭性,启动引擎,打开电台。这时,帕尔瓦娜帕尔瓦娜跑来求救,他的老公帕特里克从梯子上掉下来,由于救护车坐不下所有人,她要求欧维送她和孩子们去医院。从医院回来,帕尔瓦娜似乎察觉到欧维想自杀的意图,而欧维也开始想“自杀留到明天吧”。

第三次寻死——跳轨:

欧维来到站台,准备一跃而下迎接急速般的死亡。可是火车晚点了,同时有个穿西装的男子突然抽搐着跌下站台,周围的人都在惊呼,没有人行动。“真他妈倒霉”欧维嘟囔了一句就跳了下去,费了大劲把西装男拽上站台后,欧维看着疾驰而来的列车原地不动,在死亡离他还有二十米的时候,他又重新爬回了站台。欧维不明白自己是怎么了,人群中高呼他为“英雄”。后来被救上来的西装男给欧维写信说,感谢欧维救了他,送到医院后他被检查出有脑部肿瘤,幸亏发现得早,所以欧维救了他两次。

第四次寻死——服药:

欧维没有放弃寻死,但打扰越来越多。先是救了一只掉进冰窟窿的猫咪,后来不得不收养了它,猫咪和他渐渐起了化学反应。帕尔瓦娜家的两个小姑娘很喜欢欧维,其中三岁的那个给欧维画了一幅画,画中的欧维是彩色的,其他人都是黑白的。欧维打算吃一大把止痛片,然后一觉不起。药还没倒出来,听到小区里的一只狗在欺负他的猫咪,欧维出去破口大骂了狗和狗主人,回家发现猫咪把药瓶子打翻在地。

第五次寻死——饮弹:

欧维和帕尔瓦娜一家走得越来越近,他甚至教会了帕尔瓦娜如何开车,但他仍然想死。他拿出了索雅父亲的旧猎枪,写了封委托帕尔瓦娜处理后事的信,只穿着袜子和内裤坐在门厅准备给自己来一枪。一个索雅曾经教过的小流氓带着他的朋友来向欧维求助,小流氓解释他的朋友出柜了,但他的父亲憎恨同性恋,并扬言要自杀,走投无路,希望欧维能暂且收留这位同性恋朋友。欧维虽然很生气,但也没拒绝。他只不过在想“本该是死期,为什么家里有猫又有陌生人,索雅一定喜欢这种旅馆的感觉”。

l  这个叫欧维的男人的葬礼有三百人参加

第五次失败后,欧维再没有想过死这件事。他失去了一个家人,但周围的所有人都成为了他的家人。有家人相伴的时间持续了四年,在一个冰冷的十一月的清晨,帕尔瓦娜发现欧维沉沉地睡去了。欧维留了一封信,他把房子、车、猫和存款都留给了他的家人们。虽然欧维特别强调不要办葬礼,但他的葬礼仍然来了三百多人。他留下的钱被帕尔瓦娜拿来成立了索雅基金会,专门帮助孤儿;他的房子被一对年轻的夫妻买下,年轻的丈夫也开萨博车。

就像一块冻得坚硬的巧克力,慢慢在手心融化

这当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也是个读完意犹未尽的故事。我承认我是个泪点低的人,尤其读《欧维》时,实在不能控制“眼睛里不进沙子”。作者讲述欧维的两条故事线,反差太大,过去的欧维是那么坚强、柔情、快乐和幸福,现在的欧维是多么刻薄、暴躁、沮丧和绝望。在他一心寻死的三周里,一切都改变了。作者用了很多章节描写欧维的背景和他的心里活动,读者通过这些描述能明确感受到——这个怪老头的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次心里变化都是有缘由的,甚至是情有可原的。其实,《欧维》打动我最主要原因是我心里可能也住着一个欧维。我固执、倔强地坚守自己的原则,讨厌麻烦和改变,处理负面情绪的手段往往是封闭自己的内心,强加上自我保护的防护罩。欧维遇到了一群看似捣乱,实则温暖的人,他们融化了欧维那颗冰冻的心,也一层层剥去我的盔甲,显露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人类是感情复杂的生物,没有人是绝对的顽固不化,我们只是需要一个契机。

所以啊,生活中像欧维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们根本不能从表面判断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可能凶神恶煞、不近人情、骂骂咧咧,但他们也许是世界上最温柔的那一群人。帕尔瓦娜7岁的大女儿邀请欧维去参加她的生日宴会,并偷偷告诉欧维她想要一个Ipad。连Ipad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欧维冲进商店对店员大声嚷嚷:“她就是要最好的!”,出了门依然忿忿地想“这么贵,真是强盗土匪”。这种人真是太可爱了。

哪儿来那么多废话了,行动最重要

欧维人生信条就是“行动比言语更重要”,典型雷厉风行的行动派。整本书看下来,欧维只要想做的事情,他都做成了,而且做得很出色。他想要萨博车,便努力工作攒钱,一生换了四、五辆萨博;他想要有个家,便在建筑工地打零工学习盖房技能,没多久自己盖了一座小房子;他想要爱情,便大费周章在火车上与索雅“偶遇”,索雅与他相守了一生;虽然他嘴上不想帮助别人,但行动上从没落下,甚至救过人命。大部分情况下,有哼哼唧唧、犹犹豫豫的时间,脑子里想的事早都做完了。

联想到现在我们90后流行的“丧文化”(其实我也是百度了才知道的),指一些90后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泥沼而难以自拔的活着,他们丧失心智,漫无目的,蹒跚而行,没有情感,没有意识,没有约束,只能像行尸走肉一样麻木地生存下去。这就是以“葛优瘫和成为废物”为荣,以“自我奋斗和发现美好”为耻。我是很费解啊,为什么很多同龄人要这么作死呢?没错,我们长大后发现这个世界跟我们想得不一样,跟书里讲的不一样,也跟老师、爸妈、七大姑八大姨教的不一样。试问,不一样能咋?不一样还就停止生长了?正因为不一样,我们才必须靠行动去探索;正因为不一样,我们才有勇气去改变世界;正因为不一样,生活才好玩啊。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们这一代人变得更加敏感,更加孤僻,更习惯于一个人承受一切了。“丧”的根源来自于遇到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开始自我否定,从而开始逃避压力和焦虑。我不是个“丧”的人,我不会降低我的期待,想做到的事情,哪怕花五十年的时间我也会实现。所以,朋友们,先迈开腿走两步呗,终点不可能五分钟到达,沿途有趣的事情多了去了。

结语

我太爱《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了,它向读者展示了最内敛、最平淡却最深沉的爱,它书写下了生活最基本的面貌——承担责任,自食其力,洁身自好,它甚至告诉我们不要害怕孤独,因为只要一束阳光就能驱散所有阴霾。这本书不用花一晚上的时间就能看到欧维的结局,他的故事暂告一段落,合上书,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一些话我写在了这里,剩下的一些我打算存起来以后说给我爱的和爱我的人听。

对了,如果你能看到这里,我不推荐看这本书的同名电影,因为那些书中最细腻的细节缺失太多,恰恰这些细节最动人。当然,明年汤姆·汉克斯要主演美国版的欧维,这还是可以期待一下的。

最后,祝各位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