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员工动态
[ 学习园地 · 第一百〇五期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读《激荡三十年》有感
发布人:huating    发布时间:2018-12-13 09:34:18   

(2018年度李浩读书系列之八)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明智的年代,这是愚昧的年代;这是信任的纪元,这是怀疑的纪元;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日,这是失望的冬日;我们面前拥有一切,我们面前没有一切;我们都将直上天堂,我们都将直下地狱。——《双城记》

前言

1978年——2008年,这激荡的三十年,对于80后的人来说,分明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当它开始时,我们还未出生;当它汹涌澎湃时,我们懵懂无知;当它落下帷幕时,我们才逐渐步入社会。只留给我们一个儿时记忆中奇妙的世界。在读的时候,经常会产生共鸣,某一个事物或某一件事情会唤起当年小时候的某些记忆,然后恍然大悟,喃喃自语:噢,原来是这样!由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使得虽然我们亲身经历,但又知之甚少,可谓最熟悉而又最陌生的年代,这就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

《激荡三十年》是一部时空穿梭机,带我们回到儿时的年代,让我们用一个“后之来者”的角度再一次经历那个自觉遥远实际最亲的年代。是一部纪录片,把塑造了当代模样的三十年历史,讲的声情并茂。是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为我们解答了小时候的各种好奇。

读完《激荡三十年》,你会清楚的知道,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历了如何的困难与艰辛才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当今中国的知名企业诸如联想、海尔、华为等,他们是如何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以鲁冠球、柳传志、张瑞敏等为代表的企业家又是如何在夹缝中拼下一片江山。又或者你会了解到邓公为什么会受到全世界如此的尊敬;当今中国如此大的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又有什么样的历史原因;也知道了自己心安理得的一切,包括物质条件、生活方式与社会观念,在那个年代都是不可想象的。终于体会到了父辈那代人骨子里存在的一种观念:哪怕一个水泥袋都有其用处,哪怕放在角落十年没用过的东西,也舍不得扔掉。这真的是没经历过物资匮乏年代的人难以做到的。恍然大悟,知道自己错过了多好的时代,又知道自己身在多好的时代。

三十年的点滴记录

本书是以编年史的写法,逐年记录了1978-2008年间中国改革与企业发展中的代表性人物与事件。作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叙事多而议论少,仅是客观记录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以国企、民企、外企三大主体之间的博弈过程,进而为读者描绘出一幅我国意识形态的变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企业的成长、企业家的诞生的画面。虽然有些事件现在看起来不是大人物也不是大事件,但往往就是这些底层人民的事件才成为了那个年代的特征和历史脉络。就像简介里说的那样:“本书作者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著作,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

稍显遗憾的是,对于重要年份里重要的政治事件被避而不谈。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在那时,企业成长很难脱离政治来单独理解。就像书里描绘的改革者为了领导的一句话而辗转反侧,又或是一份红头文件就可以让多年积累的财富瞬间被剥夺。有许多的话题不便言说,不过记录本身对于研究者来说已经很有意义,至于功过是非,只待后人评说。

全书共分为5个部分。

第一部分:1978-1983  没有规则的躁动

第二部分:1984-1992  被释放的精灵

第三部分:1993-1997  民族品牌进行曲

第四部分:1998-2002  在暴风雨中的转折

第五部分:2003-2008  大国梦想成真

● 第一部分  1978-1983  没有规则的躁动

遥想二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和战败国日本都是一片瓦砾废墟。但是接下来的事儿就很令人费解了,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欧洲人甚至是以用日本产品为傲。而我泱泱大国却还在温饱线上挣扎。

1978年以前,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把每个人牢牢的绑在社会体制的某一处。一方面有想法的人的行动被束缚,抑郁不得志;另一方面,庞大的体制让经济几乎动弹不得。就像《改革开放二十年》解说词最后说的那样:“的确,你会发现,在一开始,中国与世界似乎生存在两个完全不相同的时空中,它们有完全不同的经济结构、思维方式、话语体系和发展脉络,要找出两者之间的相同点竟是那么的困难。”直到1978年,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时候,拿破仑口中“沉睡的雄狮”才从长久的深眠中缓缓苏醒过来。它撬开了计划经济的闸门,一部分触觉敏感的人察觉了江水中细微的温度变化,像排列有序的原子受到升温的影响一样,抢先松绑,冲破闸门。可以说1978年到1983年,让不堪回首的一个时代尘封了,让另一个时代在躁动中来临了。

1978年,如今我们琅琅上口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式提出,而主要作者胡福明却对妻子说:“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现在想来如此稀松平常的一句话,在当时思想极其禁锢的年代却引起了全社会的反响。这时候,作为我国变革思想基础的奠定人邓公对此下了定论,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号召“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一个大解放”。可以说,这场关于真理检验标准的大讨论影响了我国改革的整个进程。邓公也在他掌控的时间里主导了整个变革的节奏。

1978年,全面恢复高考,当年就有610万余人报名,最终录取了40余万人。龙门陡开,江鲫飞跃,积压了十多年的人才狂潮当即爆发。这些人中也确实涌现了一批龙虎之士,为之后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马蔚华、段永基、刘永行、陈伟荣、黄宏生、李东生……一个个往后的风云人物都是在那一次高考中脱颖而出的。

一个几乎一穷二白的国家,要发展,除了思想的解放,人才的培养,资本与技术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钱从哪儿来,技术从哪儿来,邓公把日本当作第一个学习对象。日本短短二十年就能崛起的原因之一就是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促进出口。中国在这期间也开始了第一轮的资本引入,技术引入。

各种要素都在紧锣密鼓的准备着,如何在不影响社会稳定的前提下进行改革,特区的建立是一步妙招,生生的把计划体制烙印撕开了一道口子。在当时的遥远的深圳这个小渔村,计划经济体制烙印并不深,所以成为了第一个改革试点的地方。这些后来看来都是极其正确的决定,在当时可以说是走得小心翼翼。深圳特区也并不是一下就开放了。早在1979年,深圳下辖的蛇口工业区成为了真正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虽然蛇口工业区的大获成功才逐步放开到深圳全市、又扩大到珠海、继续变为沿海14个开放城市。可以说改革的步伐在当时那个思想禁锢的年代走得异常小心谨慎,但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将成为不可逆的行为,终将使我国走向全面开放。

在这个期间,还涌现出了很多的代表人物,他们大多数都是一些激进的小人物。但是在急需树立典型的年代,他们无疑是打在所有中国人身上的一针兴奋剂。华西村书记吴仁宝让华西村成为了全国富甲一方的典型;万向集团的创始人鲁冠球开始了他的自主创业之旅;中关村的创始人陈春先可以说是第一个带动中关村把产生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人;打破“铁饭碗”和“大锅饭”制度的改革典型人物步鑫生在全国刮起了“步鑫生热”……

当然,改革的阻力永远都在,而且在那个非常的年代,计划经济体制的阻力更是大的无法想象。我国也在全国经济整肃中遭遇了第一次寒流,当时震惊全国的“八大王事件”是1982年经济整肃运动的冰山一角。“投机倒把”这个历史名词现在看来就是一个笑话,而在当时却成为了法定罪名,许许多多的人因此而锒铛入狱。

幸运的是,中央领导人的改革决心是坚定的,1982年的经济紧缩并没有造成意识形态上的全面回流,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粗暴仅仅是习惯于用行政手段和思路解决经济波动问题的政府,在面对新形势时缺乏市场经济管理能力的体现。在最高的中央决策层面,改革依然是主流的力量,重大变革依然在稳步推进中。

● 第二部分  1984-1992  被释放的精灵

1984年和1992年,这个时期的一头一尾,为中国经济的改革奠定了总基调,也把中国的经济活力彻底释放了出来。

1984年之前,虽然经历了7年改革,但改革开放的事业一直在“姓资姓社”的争论和政策摇摆中艰难推进。直到这一年初邓公第一次南巡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春潮涌动,万象更新。邓公第一次把“改革”和“开放”组合起来,“改革开放”一词随后被写入党的基本路线、党章和宪法,至今仍然是重大国策和国人共识,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这一年,第一次明确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标志着中国经济改革开始从农村转入城市。正式开始实施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第一次创业高潮的到来,提供了政策以及制度上的保证。

另外,价格双轨制这个特定时期的产物也在这个时候出现了,这是市场化机制在整个价格体制里面的突围。它的出现,催生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暴发户——倒爷。如王石通过倒卖玉米,挖的了人生第一桶金,联想的柳传志,在早期创业时,也是通过倒卖东西,获得了原始积累。

如此多的因素也造就了1984年这个“公司元年”,这一年集中诞生了一大批对中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的企业——海尔、联想、万科、四通、科龙、健力宝、正泰……。中国许多政治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的人生轨迹在1984年也隐约交集,在看似巧合的背后,是激荡的改革东风点燃了一代中国企业家创业的梦想。

经过了几年全民经商潮推动下,因价格双轨制、“倒爷”,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此后的价格闯关失败,物价失控,经济陷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失控。加上国际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整个中国社会的气氛都异常的沉闷压抑。

在错综复杂的背景下,1992年一个新阶段的起点到来了。邓公开始了影响深远的第二次南巡,并发表重要“南方谈话”——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为当时暮气沉沉的中国社会,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当市场经济的概念终于得以确立之后,面目不清的中国改革运动终于确立了未来前行的航标。而对于那些嗅觉敏锐、敢闯敢拼的年轻人,1992年真的是春天到来了。

下海热潮,使中国卸下了意识形态的包袱,由此拉开了市场经济改革的序幕,并从社会各方面重塑了中国的面貌。一大批中低层官员和在科研院所就职的知识分子毅然跳下了海,从而催生了著名的“92”派企业家。

如果说1984年是许多伟大公司0的开始,那么1992年就是这些伟大公司从0到1的进阶。张瑞敏的海尔、柳传志的联想、王石的万科、任正非的华为都在这个时期站稳了脚跟,开辟了属于自己的天地。

● 第三部分:1993-1997  民族品牌进行曲

上一轮由国家投资带来的超速增长所引发的一系列相关效应正在不断积聚,经济又出现了过热的现象。特别在金融领域,民间借贷愈演愈烈,由此引发了轰动全国的沈太福“长城事件”。中央开启了对金融领域的宏观调控,朱镕基正式开启了主导中国经济10年的政治生涯,当然后来由朱镕基主导的房改货币化也开启了中国房价长期的高速增长。

朱镕基上台后的第一战就是铁腕清理“三角债”,这也是导致经济沉迷的第一个多米诺骨牌;第二战就是实行影响了往后几十年的“分税制”改革,在初期当然是好的,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分税制”也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病;第三战就是用“抓大放小”的思路搞活国有企业,这个思路也影响了中国公司的成长路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计划经济烙印的色彩也在逐渐褪去直至彻底消失,典型的事件就是“投机倒把”被重新定义,粮票在这一年被取消,随后“凭票购买”的现象成为了历史。

这个时期,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得到了空前发展。1993年也被后人看作是跨国公司在华大规模投资的开始之年。柯达、肯德基、保洁、安霍伊泽—布希……一个个跨国企业开始了在中国的“圈地运动”。

而在民营经济中,保健品行业出现了爆发式增长。现在仍然记得小时候父母给买的太阳神口服液,“昂立一号”,总是说喝完就变聪明了。现在想想也觉得挺好笑,原来都是骗人的,不过小时候喝完了还总是很期待的样子。

而以太阳神、三株为代表的保健品企业眼花缭乱的营销手段更是影响至今。原来铺天盖地式广告、在电线杆、出租车上刷广告,这些并不是从来就有的,都是在这个时期被这些企业创造的。

另外以联想的“柳倪之争”为代表的事件也展现出了那个时期中国大多数企业选择的发展之道。也不知那个时候是哪个外国友人说了一句把企业“做大做强”,普遍的企业家们就只看到了“做大”,却忽视了“做强”。所以最终的“柳倪之争”是“市场派”战胜了“技术派”。这也是上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知名企业家都选择的柳氏道路,贸易为主,做大为先,技术靠边站。这也直接造成了中国企业在和外国企业的竞争中,技术成了最薄弱和滞后的一环,而且这种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渐突出。或许这就是现在中国最高决策层坚决提倡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转变的历史原因之一把。

在这个时期,中国还出现了第一批互联网事业从业者。马云创办了“中国黄页”网站,丁磊与他人合办了互联网技术公司。不过当时最有名的企业是“瀛海威时空”,这家企业扮演了日后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启蒙者。然而,由于时代的限制,不管是马云、丁磊还是“瀛海威时空”,都相继失败。只能怪生不逢时,虽然知道未来肯定是赚钱的,但是彼时却不知道怎么活下去。

虽然这个时期在局部有挫折,有失败,但是中国的这种渐进式改革看上去是非常成功的。《新闻周刊》也写道:“中国正在每一个领域制造令人惊奇的巨大影响,从台湾海峡到美国商店地板,这都是1979年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的时候所没有被预见到的。一个强大的中国开始出现,作为一股经济力量,中国正进入和改变着全球市场,有些时候甚至制定了他们自己的游戏规则。”2018年的今天再去看这段话,证明说得非常正确,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而日益加大。

● 第四部分:1998-2002  在暴风雨中的转折

1997年由索罗斯主导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东南亚各国,韩国、日本皆不能幸免。1998年,索罗斯开始狙击港元,最终在中国政府的强势干预下,索罗斯集团一败涂地,不过中国经济由于人民币的强势不贬值也承担了空前的风险和压力。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由于人民币不贬值遭受重创,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通货紧缩的现状,使得唯一拯救经济的办法就是启动内需。朱镕基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催热房地产,这在当时来看,的确起到了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虽然也造成了房价长达十数年的高速增长。

在国企改革方面,朱镕基实行的战略就是“国退民进”。典型事件就是历史上唯一一例由跨国公司对我国一个重要产业进行全行业的并购——美国柯达整合中国胶卷行业。

“国退民进”的国企改革战略调整在长达五年的实行中,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法制化改革方案,也就造成了虽然效果显著但政策界定始终混沌不清。也就造成了当时的行业龙头企业健力宝公司和科龙公司在改革的争夺战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从宏观经济来看,中国承受住了经济危机的冲击,可谓“一枝独秀”,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周期到来,景气的喷发也从股市开始了。不到两个月,指数涨幅超过50%,后来长达两年的“5·19行情”自此形成。

在当时的资本市场,最有名的当属唐万新的“德隆帝国”。唐万新不同于其他鼹鼠般的庄家,他有一个自己的商业理想,就是产融结合,这在当时是很超前的思路。通过收购分散的企业,通过资本经营的方式,实施战略重组,达到做大做强的目的。但是唯一的逻辑漏洞就是唐万新用金融板块的钱投入到传统产业中,所谓的“短贷长投”,传统产业的回报率完全不能够支撑金融扩张所需要的资本流量。加上当时国家对于民间资本从事金融行业有所保留,使得唐万新的金融帝国梦注定了惨败的命运。

与股市狂飙相呼应的是另一个具有泡沫特征的互联网经济。真的是时势造英雄,在经历了两次失败后的马云终于遇到了对的时间做了对的事情,创办了大名鼎鼎的阿里巴巴。几乎同一时间,马化腾成立腾讯公司,开发了QQ通讯工具,彻底改变了后来人们的通信方式。11月陈天桥的盛大网络成立,开发了中国第一爆款网游《传奇》。

然而,就是这样的歌舞升平的年份,受美国股灾和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影响,我国的IT产业早也遭遇了一大股寒流,这就是永恒的商业规律,所有的成长总会经历煎熬和历练。所幸的是,日后我国互联网经济的辉煌证明了这一点苦难是值得的。

2001年,一大串的喜事接踵而来,令中国人在新世纪伊始就有一种崛起的感觉。申奥成功、国足挺进世界杯、中国加入WTO让中国人获得前所未有的兴奋、幸福和满足感。

而在经济领域,“中国制造”在2002年一夜之间冒了出来。不过那时候的“中国制造”更多的还是在于成本的低廉,更多的企业仍在“做大”的道路上前行着,远远达不到“做强”。

● 第五部分:2003-2008  大国梦想成真

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势头,哪怕是2003年的席卷全国的“非典”也并未使中国的经济受到太大影响。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中国制造”的外贸强劲拉动,以及以房地产为龙头的内需市场的旺盛。这两者直接为中国营造出一个内外俱旺、无比繁荣的景象。与之伴随而来的,必然是上游能源的极度匮乏。电力、钢材、水泥等原材料价格飞涨,对于经济变化非常敏感的民营资本率先进入了其中。

但是随着经济过热造成能源短缺,使得中央在2004年再一次进行了宏观调控,而且行政手段的力度超乎人们想象。投资重化工领域的民营经济遭到了重点打击,几乎全军覆没。相反的是,外资及国有资本却大举进入其中,获得了大发展。

随着宏观调控使得经济迅速萎缩,与之相对应的是股市的雪崩,以德隆为代表的民营企业轰然倒塌。股市也创下了2000以来的新低点。

在事后,吴敬琏说了对此次宏观调控的评价:“中国经济处在一个重要的关口上,面对过热的投资,必须实施调控手段,不过,应该主要采取市场经济的办法,而不是依靠政府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

这波猛烈的宏观调控虽然对民营经济造成了打击,但是由于外资及国企的大力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走势再一次让全球学者大跌眼镜。数据表明,中国的GDP仍然保持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仍然处于上升通道中,外媒的担心完全是不必要的。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慢慢熊市也使得改革不得不发。当时的证监会主席尚福林直接拿中国股市的制度性痼疾――股权分置进行开刀。这可是存在了10年的病根,几乎没人敢碰,包括前任周小川,因为已经经历过两次改革试点,都以失败告终。多达4000多亿的非流通股入市,稍有不慎将造成A股的大崩盘。所幸的是,改革取得了胜利,资本市场复苏非常明显,10个月涨幅超过70%。

终于来到2008年,改革开放三十年,让一代中国人见证了什么叫沧海桑田。中国的经济以面目全非,曾经的商界英豪都已是过眼云烟,曾经的“姓资姓社”也早已成为定论。短短三十年中国从一穷二白到成长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只完全是不可复制的成功,中国已经崛起了。

我的感受与体会

    1. 中国特色经济周期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这三十年里的经济走势,总体来看,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但是每隔5年左右,总会出现那么一次回落。这和股票的上涨走势是一模一样的。如1978年以前,经济极度低迷,这是一个筑底的过程。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利好消息出来,中国经济蹭蹭往上涨。然而,在经过一轮高速增长以后,各种集聚的问题出现,价格远远偏离价值。国家直接行政手段干预,利空消息一出,中国经济瞬间断崖式下跌。跌完以后又开始下一个轮回,筑底,上涨,下跌。但是总得来说,中国的经济处于上升通道之中,每一次的下行都是为了更好的上涨。可以说中国本身就是一只被低估的蓝筹股,现在的中国这只股票价格仍然不高,未来还有很大的上涨空间,21世纪注定是属于中国的一个世纪。

    2. 顺应时代潮流

在这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早就了无数的传奇人物、中国首富和伟大的企业,可谓时势造英雄。所有身处那个时代的人和事都深深烙下了那个时代的印记,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企业家都是被他们所处的时代所造就。特别是在中国,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企业和企业家更离不开大环境的把握,无法忽略所处的大时代的走向和宏观调控的无形力量。不管一个行业如何兴衰,无论一个企业如何更替,国家的态度、政府的决策、顶层制度的设计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一个企业的领导者要明白这一点,要对他所处的时代特质要有深刻的理解,并且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改进更新,保持着与时俱进,进而使企业走向伟大。

对于金融从业者来说,也应如此,不管是做研究还是为企业做咨询,都应该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还应该培养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政治嗅觉,对国家政策的变化和行业的发展都应该要有所把握,应势而变、趁势而为。

3. 坚持变革与创新

意大利政治理论家尼克尔·马基雅维利说过,“任何改革,在本质上都是没有先例可循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如此,完全没有可以参照的事物,一直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如何在没有任何前人经验的情况下,走出一条成功之路,唯有坚持变革与创新。

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职责制到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再到可持续发展,从无条件保护国营企业到大规模推广国退民进再到国家坚决垄断命脉行业,从特区的建立到开放沿海城市再到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哪一个不是顶住巨大压力,打破惯性思维,勇于创新的举措。虽然政策设计常有反复或者模糊不清的状况,政策效果也常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国家为完善体制机制的决心并没有变,且改革和创新的意志无可阻挡。

反观我们自己,从蹒跚学步对人生作出第一次尝试那一刻开始,我们的人生就已经踏上了一条创新与变革的不归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别人的经验对你无用,你只能不断地走岔走弯,并为此不断地调整自我、不断地明确目标。不断的从选择中去创新,实现独一无二的自己。其实我们的人生同样是摸着石头过河,就像国家的改革实践那样,经历过无数次的尝试后才能够把准方向稳步前行。

4. 草莽到精英

以前小时候,总会听到一些人谈论某某老板的发家史,而且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念书不多,早早的就辍学步入社会,最后成为百万富翁。然后就会有一些开始感慨,读书有什么用,读大学有什么用,还不如早点打工,早挣大钱。这是真的吗?

梳理本书读到的内容,其实可以看到中国的企业家们的进化史:刚开始的时候,或许时代的需求,会成就一批企业家,比如改革开放初期的年广九、禹作敏、鲁冠球等,都是农民出身,读书都不多,甚至还有的是文盲。虽然时代造就了你,但是如果没有知识,结局终将不如人意。年广九、禹作敏最终都受到牢狱之灾,而鲁冠球之所以能成就他的万象集团,和他吸取禹作敏的教训以及不断学习进步是分不开的。再往后,我们就会看到,柳传志、黄宏生、李东生,他们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新一代企业家,他们都把自己的企业做成了行业龙头。再后来,马云、丁磊、李彦宏、刘强东、雷军等互联网大佬们,他们的企业俨然开始颠覆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如果你去看他们的教育背景,就会恍然大悟,发现原来他们的成功不是随随便便的,都是有知识、学识支撑的。

时代能成就你的一时,唯有知识才能成就你的一世。

结语

2008年早已结束,但是改革的步伐并未停止,历史的车轮仍在滚滚向前。中国的改革一脉相承,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开放正在深化与加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所以,花开正当时,花开正眼前,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一个生机勃勃、万物生长的年代,我们每个人在经历着历史,并且我们每个人也在创造着历史。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我们也应该不断奋斗,勤于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负国家为我们提供的大好环境。同时要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时代的潮流,才能不至于被淹没在时代浪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