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员工动态
[ 学习园地 · 第一百〇三期 ]用智慧用行动去掌控资本,驰骋资本市场 ——读《赢在资本——福布斯富豪的资本运作》
发布人:huating    发布时间:2018-12-11 14:03:26   


赢在资本——福布斯富豪的资本运作_副本.jpg


最近读了《赢在资本——福布斯富豪的资本运作》一书,起初只是把目光放在了最喜欢的资本运作内容上,在读的过程中又从其他角度衍生出一些新的认识和想法。这本书光从名称来看,就已经融合了“福布斯”、“富豪”、“资本运作”三个要素,再从它的系统逻辑来看,这三个要素的逻辑关系也是层层递进,由象征财富的“福布斯”到“福布斯富豪”,再到“福布斯富豪的资本运作”,可谓强化了重点,抓住了人心。

“福布斯”给大众的第一印象就是它是富豪的舞台,戴满了财富的“光环”。在此有必要对这个金光闪闪的舞台进行一下普及和认识。


首先,福布斯是一个人名,全名史提夫·福布斯,他是福布斯杂志的创办者及总编辑,是美国福布斯集团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其次,福布斯是全球著名的出版及媒体集团,成立于1917年,首开美国商业新闻的先河。最后,福布斯才是与《财富》、《商业周刊》和《经济学人》齐名的商业杂志。福布斯商业杂志的座右铭是“资本家工具”,它是全球财经界四大杂志之一,影响范围遍及全球,被誉为“美国经济的晴雨表”,杂志内推选的排行榜更成为经济潮流指标。

大伙津津乐道的福布斯富豪榜,只是福布斯杂志的一部分内容,而且富豪榜直至1982年才有。《福布斯》每年雇用由超过50位来自不同国家的记者组成的团队,来追踪世界上最富有人士们的活动,并发送初步的调查给可能有资格上榜的人士。接着详审商业交易,并估算土地、房屋、车辆、艺术品等有价值的资产,再与这些人士进行面试以审查他们,以便更加准确地了解他们所持有的私人资产。这些富豪的资产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并不是现金,他们的财富和他们成立或继承的企业捆绑在一起。公开市场股票的仓位会以发刊前一个月时的市场价值(市值)粗略估计,而私人持股公司将以现行股价收益比定价。

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福布斯》对中国的关注也不断加强。2003年《福布斯》带着它的使命和定位来到中国。2003年10月30日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正式发布。自2009年4月起,福布斯授权上海复星传媒运营“福布斯中文网”。在复星接手之前,福布斯中文网处于亏损状态,复星接手后大约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福布斯中文网才扭亏转盈,且盈利额达好几千万。2016年1月1日,由于合同到期,福布斯收回了福布斯中文网的全部运营权。2014年由国际投资者组成的香港本汇鲸媒体投资有限公司以4.7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福布斯》杂志母公司福布斯传媒公司63%股权,成为实际控制人。


谈到福布斯富豪榜,不得不对胡润百富榜也进行一下了解。

胡润百富是追踪记录中国企业家群体变化的权威机构,是由出生于欧洲卢森堡的英国注册会计师胡润于1999年创立的。1999年,胡润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期,查阅了100多份报纸杂志及上市公司的公告报表,凭着兴趣和职业特长,经历了几个月的折腾后,终于排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和国际接轨的财富排行榜。他认为这份榜单只有被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福布斯》承认才是最为关键的。经过胡润的努力,最终与《福布斯》达成合作,1999年《福布斯》首次刊登了以“胡润”冠名的中国富豪榜。2000年,中国媒体的接连报道让“中国第一代富豪”突然曝光在了公众的视野,这批民营企业家白手起家拼搏创富的故事改变了中国人对富人的看法。2001年胡润辞去了安达信的工作,在名片上改印上“《福布斯》杂志中国首席调研员”,并得到《福布斯》默许。他将富豪榜的上榜人数扩充到了百人。

随着《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日益受到社会关注,胡润的知名度也迅速提高。胡润觉得,是到了利用《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为自己做点事情的时候了,他动起了编书的念头。希望以“福布斯”中文名给书冠名,但遭到了《福布斯》的拒绝。后来他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把书名定为《胡润制造》,而书商则冠名《福布斯2002中国百富》。然而,《福布斯》方面发来了法律函件,要求胡润停止使用“福布斯”的名称,并要求他把已出版的“盗版书”销毁。这份法律函件彻底表明《福布斯》与胡润的决裂。

2003年3月31日,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胡润与张维迎共同组织了《中国财富品质论坛》,凭借已经建立的名气,“胡润财富系列”新书销售火爆。随后胡润宣布,他将与国际著名传媒集团“欧洲货币机构投资”合作,共同推出《中国大陆百富榜》,渐渐地人们对“胡润百富”这个中国企业招牌形成了广泛的认可。

无论是福布斯富豪榜,还是胡润百富,从创立的初衷以及多年来产生的积极影响来看,绝不是为了展示全球及中国富豪的财富及奢华生活,而是通过这个“光环”吸引人们关注富豪背后的创业致富故事。

《赢在资本——福布斯富豪的资本运作》这本书也是一位资本金融从业者以作者的身份向广大读者传递资本市场及资本运作对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人财富的放大效应。通过回顾17个鲜活的福布斯富豪的资本运作案例,观察他们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他们对资本运作的态度、他们资本运作的模式、他们对资本运作工具的运用、他们对资本的感悟与体会等等,充分地展示了资本的魅力,鼓励更多企业家重视资本、亲近资本、利用资本,尽情地在资本市场挥洒智慧,释放企业价值。


该书直接以富豪们的资本运作案例进行切入,案例一个比一个精彩,给人以直观的冲击,后面又对资本运作的一些常用工具及核心问题进行了汇总,让读者领略完案例后,回归资本市场,对资本运作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本文节选其中部分较为典型的案例加以分享,希望引起读者的共鸣。


案例之一:华立集团作为借壳上市的典型,凭借实际控制人汪力成高超的“洗壳”手法,1999年以现金收购方式收购第一家上市公司——重庆川仪(ST重仪),通过资产置换实现华立集团旗下优质仪器仪表资产的借壳上市。

2000年以现金收购方式收购第二家上市公司——恒泰芒果(ST恒泰),通过吸收合并实现了电力自动化产业的借壳上市。

2001年以置换股权方式收购第三家上市公司——太平洋系统公司(美国),实现了对海外自动化产业的整合。

2002年以现金收购方式收购第四家上市公司——昆明制药,实现了向医药产业的扩张。

2004-2006年以现金收购的方式收购第五家上市公司——武汉健民,成功实现由仪器仪表向医药产业的转型。

汪力成通过对重庆川仪的洗壳和重组,练就了洗壳额本领,继而将其运用到ST恒泰身上,接着又通过多种资本运作方式获得了其他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随着华立集团依托资本市场的扩张,企业资产大大增加,汪力成个人财富也得到快速的放大,2005年个人财富8亿,福布斯排名第246名;2006年个人财富8亿,福布斯排名第362名。


案例之二:2004年7月苏宁电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国内家电连锁首家IPO上市公司,向公众首次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2500万股,占总股本(9316万股)的26.84%,每股发行价格16.33元,募集资金4.0825亿元,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张近东直接和间接持股40.2%。上市后,股价一路攀升,为再融资有个好价格打下了基础。

2005年因股权分置改革,张近东持股降到36.6%。

2005年5月苏宁电器以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方式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10股,转增后总股本增加至18632万股,2005年6月以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方式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8股,转增后总股本增加至3.35376亿股。张近东控股比例不变。

2006年6月20日,苏宁电器定向增发2500万股,每股发行价格高达48元,募集资金总额12亿元。张近东持股比例降到34%,只降低了2.6个百分点。

2006年6月30日苏宁电器以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方式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10股,转增后总股本增加至7.20752亿股。

2007年3月30日以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方式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10股,转增后总股本增加至14.41504亿股。张近东持股仍为34%。

2008年5月16日苏宁电器定向增发5400万股,每股发行价格45元,募集资金24.3亿元。张近东持股降到32.5%,只下降了1.5个百分点。

2008年9月16日苏宁电器以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方式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10股,转增后总股本增加至29.91008亿股,张近东持股仍为32.5%。

2009年12月30日苏宁电器定向增发1.78亿股,每股发行价格17.2元,募集资金30亿元,张近东为保持控股地位,以现金2.92亿认购1700万股。

苏宁电器通过“大比例转增股本——再融资——大比例转增股本——再融资”的资本运营方式四次募集资金合计超过70亿元,截止2009年底市值达550亿元以上,大股东持股比例保持在30%以上,相较首发上市时持股仅降低了10%。

张近东2006年个人财富66亿,福布斯排名第19名,2007年个人财富336.1亿,福布斯排名第5名,2008年个人财富122.4亿元,福布斯排名第6名,2009年27亿美元,名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234位。张近东个人财富的增加依托于控股的苏宁电器市场价值的增加,而苏宁电器价值的增加又得益于资本市场及资本运作的放大。


案例之三:以地产起家的“新湖系”在20世纪末通过借壳,逐步控制了三个上市公司,随后根据市值管理的需要,将其中的两个房地产上市公司进行合并。

1998年“新湖系”通过股权收购和资产置入方式收购“绍兴百大”控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后将“绍兴百大”更名为“新湖创业”。

2006年“新湖系”通过股权收购方式收购“中宝股份”控股权,后将14家房地产子公司股权注入中宝股份,进一步提升持股比例。

2007年中宝股份定向增发,募集16亿元,同时更名为“新湖中宝”。至此“新湖系”旗下拥有两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为了避免同业竞争,新湖中宝和新湖创业以业务区域为界签署了《避免同业竞争承诺函》。“新湖系”之所没有将房地产业务装入新湖创业,而装入了新湖中宝,是因为当时新湖创业的股价是新湖中宝的3倍,同样的资产注入新湖中宝,可获得3倍的股数,即这些资产装入新湖中宝比装入新湖创业多赚了35亿元的账面市值。

后来为了消除同业竞争和实现市值管理,在2009年上半年中国股市再一次逐步走出熊市的关键时刻,新湖中宝通过换股吸收合并的方式吸收合并新湖创业,受重组消息刺激,新湖中宝股价由3元蹿升到合并实施停牌前的14元,上涨了260%。可以说,“新湖系”的借壳和废壳都是为了市值管理,而且确实达到了市值管理的目的。

2004年底,“新湖系”还通过旗下两家公司作为一致行动人收购“哈高科”控股权,并将哈高科作为以后金融产业的资本运作平台。

“新湖系”还布局金融领域,通过哈高科参股温州市商业银行;2006年“新湖系”发起组建华时基金公司,逐步涉足证券投资基金和产业基金;2007年参股湘财证券,后来通过增资扩股控股湘财证券;2008年通过新湖中宝入股盛京银行,同时通过新湖中宝入股长城证券;2009年入股成都农商行;“新湖系”还持有新湖期货86.11%的股权。

由于房地产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新湖系”频频利用信托计划的手段进行融资。如“中投·新湖·香格里拉项目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苏州-新湖明珠城抵押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杭州新湖美丽洲置业股权投资资金信托计划”、2008年6月华融国际信托发行的“新湖中宝股票收益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和2008年9月中诚信托发行的“新湖中宝股票收益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

“新湖系”实际控制人黄伟的市值管理思维和手段促使“新湖系”的价值大大得到提升,其个人财富也得到了数十倍的增长,2005年7.6亿,福布斯排名第259名,2006年8亿,排名第362名,2007年207.1亿,排名第15名,2008年66亿,排名第26名。


案例之四:2009年的时候“万向系”旗下就有4家上市公司:万向钱潮、承德露露、万向德农、顺发恒业。“万向系”的资本运作方式是:参股上市公司,成为第二大股东,然后待时机成熟时成为第一大股东、控股股东。

1994年1月由鲁冠球控股的万向集团旗下主营汽车配件的万向钱潮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2001年7月,万向集团收购了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I,开创了中国民营企业收购国外上市公司的先河。

2001年12月路路集团将持有的上市公司承德露露26%的股权转让给万向投资,万向投资成为承德露露第二大股东,路路集团仍为第一大股东,2004年6月万向投资将这26%转让给万向三农,2006年4月承德露露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第一大股东国家股被回购注销,同时第二大股东万向三农增持流通股,进而成为第一大股东,持股42.55%,鲁冠球成为承德露露实际控制人。

2000年6月,富华集团将持有的华冠科技5760万股中的2375万股转让给万向集团,2002年8月华冠科技在上交所挂牌上市,2004年6月富华集团将持有的华冠科技6.2%的股份转让给万向三农,与此同时,万向集团也将持有的华冠科技23.75%的股份转让给万向三农,至此万向三农持有华冠科技29.95% 的股份。后来经过中间转让,富华集团持有的华冠科技21.25% 的股份也被万向三农收购(证监会同意豁免了万向三农的要约收购),就这样万向三农控制了上市公司华冠科技。2007年华冠科技更名万向德农。

2008年12月,万向集团控股的万向资源的房地产子公司顺发恒业通过借壳兰宝信息上市公司,实现借壳上市。

此外,2002年4月万向集团还间接参股上市公司兔宝宝,成为第二大股东;2004年5月,万向资源通过股权收购成为上市公司中色股份的第二大股东。

万向系还通过旗下通联创投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参股海德利新材料、方正电机、北纬通信、陕西航天动力等上市公司。

万向系通过金融和实业的结合,实现了利润的倍增,鲁冠球也借助资本运作实现了个人财富的成倍增长,2001年个人财富4.8亿美元,福布斯排名第7名,2002年5.7亿美元,排名第4,2003年6.87亿美元,排名第4,2004年7.74亿美元,排名第5,2005年65.12亿人民币,排名第12,2006年91亿人民币,排名第10,2007年131.3亿人民币,排名第33,2008年74.8亿人民币,排名第22。鲁冠球成为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的常青树。


案例之五:1998年“泛海系”卢志强控制的光彩事业投资集团通过股权置换方式借壳上市公司南油物业,后来更名为“泛海建设”。

2000年入股民生银行,成为第二大股东,后来民生银行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卢志强一是利用持有的民生银行股份进行质押融资,二是进行关联贷款(将关联贷款的10%上限用到了极致),这二者为“泛海建设”房地产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后来通过减持民生银行,实现了45亿元的套现。

2006和2008两年,卢志强又将泛海控股旗下的房地产业整体置入上市公司泛海建设,实现了房地产业的整体上市,进而给了市场很大的想象空间,泛海建设的股价一度从每股3元飙升至每股70元,卢志强的身价暴增。

2002年海通证券增资扩股,卢志强投资3亿元认购3.43%的股份,2007年7月海通证券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成功借壳上市的证券公司,按2009年7月15日海通证券收盘价计算,卢志强的股份市值为近60亿元,翻了20倍,且这些股份全部为无限售流通股,随时可以套现。

2009年4月,上海华馨以其持有的民生投资22.56%股份对卢志强控制的中国泛海控股集团增资,增资完成后中国泛海控股持有民生投资22.56%股份,这样,卢志强没花一分钱就成为了上市公司民生投资实际控制人。

2002年4月,中国泛海控股又进军保险业,成为民生人寿保险的发起人之一,卢志强任副董事长。

2002年4月,卢志强利用黄河证券新一轮的增资扩股机会,入股黄河证券,成为第一大股东。

2003年1月,卢志强还成立了北京民生典当有限责任公司,卢志强100%控股。

可以说卢志强全方位搭建了一个金融小王国,有人将他形容为“中国资本市场深潜的一头巨鳄”,说他是“八大民营金融家族”之一。他超强的资本运作能力让业界侧目。这也给他带来巨大的个人财富,2001年1.45亿美元,福布斯排名36名,2002年1.45亿美元,排名第48,2003年1.81亿美元,排名第45,2004年2.18亿美元,排名第47,2005年25.68亿人民币,排名第47,2005年25.68亿人民币,排名第43,2006年30亿人民币,排名第66,2007年279.8亿人民币,排名第8,2008年103.4亿人民币,排名第11。


案例之六: 截止2009年下半年,“复星系”是拥有最多上市公司的民营企业集团,它的板块可以划分为八大板块:

医药板块:以1998年8月通过IPO在上交所上市的复星医药为旗舰,2000年5月参股医药上市公司羚锐股份,2003年通过参股国药控股进而参股上市公司一致药业,2003年通过受让股份而参股海翔医药,海翔医药2006年12月在深交所上市,2009年3月收购同济堂15.94%普通股。

房地产板块:以2004年2月在香港H股主板上市的复地集团为旗舰。

钢铁板块:2003年复星通过控股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而成为上市公司南钢股份实际控制人,复星的钢铁板块便以南钢股份为旗舰,还参股了建龙钢铁、宁波钢铁等。

矿业板块:2004年复星作为股东参与发起设立招金矿业股份公司,2006年12月招金矿业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复星为第二大股东,复星在矿业板块以招金矿业为旗舰,还参股安徽金安、北京华夏建龙矿业、山西五麟焦煤,以及海南矿业。

零售板块:2002年复星通过受让股权成为上市公司豫园商城的第一大股东,持股20%,复星零售板块以豫园商城为旗舰,2003年复星通过参股友谊股份大股东,进而参股上市公司友谊股份,并通过友谊股份间接参股联华超市。

金融板块:2003年复星通过豫园商城发起设立德邦证券,豫园商城通过收购其他股东股权进而控股德邦证券,持股32.7293%,2007年复星通过下属控股子公司参与认购永安保险的增发股份,实现永安保险的参股,并通过复星医药参股重庆市商业银行、重庆市城市合作社等。

“复星系”累计控股复星医药、复地集团、复星国际和豫园商城四家上市公司,参股羚锐股份、国药控股、国药股份、一致药业、海翔医药、南钢股份、招金矿业、友谊股份、联华超市、分众传媒、新浪、水晶光电、科大讯飞等13家上市公司。在参股的这些上市公司中,有的是与国有企业合作,由国有企业占大股,“复星系”占小股傍“大腕”;有的是“复星系”自己出面,进行收购和兼并。有的是对上市公司的收购,有的是对未上市公司进行私募股权投资,然后等到它上市;有的是为了战略合作、行业整合,做大市场份额,有的是为了上市套现,获取资本增值。可见“复星系”的资本运作能力极强,资本运作手段和策略也非常多。当然幕后的操盘者就是郭广昌,郭广昌依托所持有的企业资产连续8年荣登福布斯富豪榜,2001年个人财富0.7亿美元,福布斯排名第81,2002年3.6亿美元,排名第9,2003年3.74亿美元,排名第9,2004年3.8亿美元,排名第14,2005年88.7亿人民币,排名第7,2006年91亿人民币,排名第9,2007年362.3亿人民币,排名3,2008年48.3亿人民币,排名第53。


对这些荣登福布斯富豪榜的资本运作高手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他们都赶上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资本市场全国性发展机遇,而且他们靠自己的胆识、智慧和努力抓住了这些机遇;

(2)他们都是通过创业发家致富,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且不满足于实业,敢于并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开展资本运作,实现做强做大;

(3)他们都认可资本市场的功能和价值,树立了自觉、正确的资本意识,熟练地掌握了资本运作工具和资本运作技能,并大胆地付诸实践;

(4)在资本运作中,他们都控制了1个甚至多个上市公司平台,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市值进行管理,实现了企业与个人财富的倍增;

(5)他们都有较强的风险控制意识和风险管理经验,无论是经营实业还是运营资本,都是基于对风险的有效控制,进而驰骋资本市场。

这些富豪的故事足够精彩、光环足够靓丽,但我们不局限也不沉浸在对这些富豪的崇拜和对其财富的羡慕之中,而是从这些富豪的发家致富史中,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资本市场的重要性,也认识到树立自觉的资本意识、熟练掌握资本运作工具和技能的重要性。企业想生存、想发展是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我们不应该无视和惧怕资本市场,而应该正确地去认识资本市场,培养自己的资本意识和掌握高超的资本运作技能,用智慧用行动去掌控资本,驰骋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