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员工动态
[ 学习园地 · 第七十七期 ] 庄真人通晓养生道,后生仔领悟研究路
发布人:huating    发布时间:2018-07-20 09:55:19   

老师之前的一篇解读《逍遥游》,给我颇多启发。见识和格局对于自然人和法人都至关重要,培养见识和格局更是需要依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曾远渡重洋,走过西欧小岛不列颠各处,也算长了些见识。但说到读书,莫说万卷,千卷还差一大截。同时,我也意识到若想成为思想和实践上的巨人,绝不能沉溺于阅读一种类型的书,拓宽阅读面,才能做到“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因此,我也找了本《庄子》,重新思考老祖宗留下的哲学。

我得承认,读了《庄子》,一半以上的篇章我压根儿没看懂,即使看了白话翻译依然无从下手。所以我若是洋洋洒洒几千字,侃侃而谈“道法自然”、“天道无为”、“天人合一”,写得“像雾像雨又像风”,列位定会嗤笑我:“这黄口小儿,怕是灌了糊涂酒,读了糊涂书。”为避免信口开河,我特意选择了一篇既容易理解又具有现实意义的文章——《庄子》内篇中的《养生主》来聊聊我的想法。


到底什么是庄子的“养生”?

话说这“养生”,各位肯定不陌生。现而今,上至耄耋老人,下至襁褓婴儿,人人都讲究“养生”。正经地解释“养生”就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通俗地解释就是咱老百姓所说的“吃啥补啥,益寿延年”。近些年,又衍生出了“养生学”,用科学的方法教会人们如何健康地生活。这种理解不能说是错误的,同样是道家理念中的重要一部分。令人奇怪的是,“养生”一直在被“妖魔化”。比如,无论在秦汉两晋南北朝,还是在唐宋元明清,皇帝除了平常饮食极度讲究,而且都好吃“仙丹”,一个个妄图“万岁万万岁”,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特骨感”。各路仙家老道铆足劲儿给皇帝开炉炼丹,仙丹个个色泽艳丽、珠圆玉润,殊不知长期服用全得重金属中毒。所以啊,谁也没能长命百岁,逃离六道轮回。这就跟现在一些人觉得天天保健药,顿顿珍惜保护动物,就能肾强肝壮、延缓衰老是一个道理。

一般大家所认知的“养生”,停留在“养护身体,延续生命”这个层面。而庄子的“养生”的理念则是从精神层面出发的。《养生主》题目解释为“养生的要领”或“养生的宗旨”,文章开头便阐述了庄子对于“养生”的主旨。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白话翻译为:“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疲惫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着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

由此可以看到,庄子提倡的“养生”根本在于“缘督以为经”,人只有顺应自然,遵循规律,在“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之间掌握平衡,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游刃有余。此外,人活一世应当追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四个目标。


作为研究者的“养生之道”

小的时候就背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晓得出在何处,只学得“学海无涯”。可以说,当我得知还有一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时,我的童年已开始崩塌。生命终归要停止,而知识是随时代不断进化演变的。值得深思的是,作为研究者,我们是不是真的应该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我的结论是——绝对不应该。

我认为,若要成为合格的、理性的研究者,在追求学识与实践并行的道路上,一定要遵循“知有所止,知止不殆”的养生之道。《庄子·庚桑楚》云:“知者,接也;知者,谟也。知者之所不知,犹睨也。”这句话是说:“知识,出自与外物的应接;智慧,出自内心的谋划;具有智慧的人也会有不了解的知识,就像斜着眼睛看,所见必定有限。”无论是与外界接触而产生的见闻之知,还是基于人的意欲、谋虑而产生的关于人事的知识,两者都是无穷无尽的。人类知识的每一次进步,都再一次将人类置身于更大的无知地带,不断扩展的所知犹如浩瀚宇宙中的一小片光亮。在研究过程中,认为自己能海纳百川,盲目地追求知识,既不现实,也不明智。由此,我们要学会“知止”,把握从内外汲取知识的度。

首先,要考量自身在获取知识上的能力极限。虽然人人都想达到“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但终有一天会“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研究者,不考虑自我的能力,一意孤行,表面上是在追逐知识,实则在不断扩展自己的意欲。《庄子·秋水》云:“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这也说明,人的界限是“穷而小”的,知识的界限是“至大”的。优秀的研究者要以“穷小”之势,夺取知识海洋中自己能承受的资源。而那些“迷乱”的研究者,任由求知的意志膨胀,不懂得“知止”,不但会跨越伦理与道德的界限,无法抵制知识的不良运用,即使到达生命尽头,也不会有卓越的成就。

其次,研究者要做到“性定,有方”。《礼记·大学》开篇讲道:“大学之道,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至善”可以理解为人们去除私心杂念,回归本来面目的终极境界。“定”是说人们达到境界后才能心绪安定、志向坚定。现代生活节奏愈来愈快,人们面对重重压力,滋生了许多焦虑与烦躁,从而不能摒除闲思杂念、负面情绪,使得自己浮躁不安定。因此,对于做研究工作的我来说,有一颗安定的心尤为重要。道家向来倡导:“定性者,存养之功至,而得性之本然也。性定,则动静如一,而内外无间矣”。“性定”是根基,是“有方”的前提条件。“有方”是指要坚定自己的方向和志向。如今,研究院里我们四人都有各自的研究方向,且都是自己擅长的领域。《庄子·人间世》云:“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可见在学习、研究过程中,精力分散是大忌。在一个研究方向上专精,好过在十个问题上泛泛而谈。专注在一个领域的时间越长,越能体会到自己的极限在哪里,合理运用自己的能力,从而理性地为自己设定目标。


研究者需要匠人精神

《养生主》的第二部分,庄子用“庖丁解牛”的故事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与养生之道的重叠。

有一位丁大厨,前去为魏惠王表演宰牛,一开始就显露出不同常人的技艺,反倒像个精通琴艺的音乐家,令魏惠王惊叹不已。大王想探究丁大厨如何练就一身神技,丁大厨答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魏惠王感叹道:“听了丁大厨一席话,我才明白养生的道理啊。”

丁大厨的“解牛养生之道”可以总结为三点:1.不以目视,而以神行——“目视”可以代指人类所有的感官,而这些感官均存在局限性。丁大厨解牛时,用的是神而不是窍,因为窍是获取外界信息的通道,会将事物拆分成互不相干的部分,而神则是探寻到事物本质后的进化体。丁大厨通过日复一日地宰牛,真正做到了“眼中无牛,心中有牛”。2.顺应自然,养生在于养技——丁大厨另一个不同凡响支出在于,他的刀解了数千头牛,用了十九年,刀刃却完好如初,锋利依旧。一般的厨师解牛,拿起刀就砍,刀刀入骨,久而久之,刀刃必定损坏。丁大厨根据牛的身体构造使刀,下刀之处全然避开难切的经络、筋骨,所以能做到刀不卷刃,骨肉分离。3.不骄不躁,小心谨慎——虽然文中没有过多描述丁大厨,但此等能人,放眼整个战国时代也绝不多见。十九年如一日,精心打磨解牛技艺,即使达到宗师级别,每次仍然“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丁大厨身上将匠人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匠人们都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同时,他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0提高到1,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这让我想到曾看过的一部中国的纪录片——《寻找手艺》,片中拍摄了天南海北的199位手艺人。手艺五花八门,涵盖了衣食住行、采药治病、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有精美华丽的,也有不起眼的。尽管手艺不同,但这些能工巧匠都用一生恪守着祖辈们留下的传统。当他们的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时,所有工序信手拈来,心无旁骛,眼中是活,心中却已成“道”。

老实讲,研究工作不是一份能让人兴奋不已的工作,但是它却能打磨人的心性。与那些匠人相似,研究工作也是沉浸式的,也要有耐得住寂寞和枯燥的觉悟。如今研究院树立起“以问题为导向”的理念旗帜,与我而言,在解决问题时,会源源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当问题过多时,顿时觉得有些手足无措。原因首先是自己水平不够,知识储备不足;其次是自己缺少“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般的专注度。我去眼中待解决的问题犹如“整牛”。未来如何做到将问题拆分,寻其根,断其源,取其精化,去其糟粕,是我需要着重训练的技能。

另外,我也对写文章、写报告有了更深的认识。“文章中的每句话都要有它存在的意义”老师说的一点没错。从我自身角度讲,我撰写的文章或报告中的每一句话、每一段落、每一章节就是我需要打磨的“作品”。粗制滥造的“作品”绝对得不到他人的认可,更卖不了好价钱。因此,丁大厨亦成为我的精神导师,以后研究工作中:一是写文章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二是要在文章中以缜密的逻辑和有力的证据说明并解决问题;三是无论写何种类型的文章,态度要严谨。


结语

“养生之道”不仅是庄子的处世哲学,更是他向往的境界。《养生主》其文简,其意赅,蕴含着大智慧。“养生”发展至今,人们似乎被物质欲望冲昏了头,忘记真正应该追求的是什么。回看《养生主》,一是叹服圣人之智慧,二是重塑精神之追求。但是,学生愚钝,凭这一篇拙作,也只蜻蜓点水般摸了下圣人的脚指头。似乎明白了许多,同时又添了一堆困惑。若是诸位阅览之后,能对庄子和“精神养生”提起兴趣,并从不同的方向解读,找到自己的“道”,这才是最美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