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资讯
- 华廷新闻
- 员工动态
推荐语:
4月份以来,我们坚持读了达利欧的《原则》一书。先后有李浩、刘兰存、董力宾、史洁璐、李东撰写了读书体会,并在周五的学习例会上讲解。大家在学习中,着重围绕达利欧总结出的五条生活原则,结合对达利欧及桥水公司的分析认识,并紧密联系自己学习、工作的实践和成长路径,得出了一些启示和感想,大家确实是读进去了。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读书有三大境界,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借用古诗词,以形象思维的方法,指出了读书做学问必须经历要有明确的目标执着的追求、坚定不移坚持不懈舍得下功夫和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融会贯通三个阶段。
愿大家按照这三个阶段,坚持读书,广读、深读、多思、抵达“灯火阑珊处”。
——李燕生
“感悟人生四十载,不惑之时读《原则》”此主标题对我来讲有两层隐喻。一是在我届满四十之时遇到了《原则》这本书,二是读过此书之后在决定将来遇事不惑的时候以《原则》为明灯。
《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孔子为自己作了个报告,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到40,生命的旅程已经走完了一半,不管是得意也好,还是失意也罢,在任何时候,男人(女人)都应该悟透生存的智慧,懂得中庸的道理,以“圆”的方法取代“方”的精神,能屈能伸,圆通大度,这样才能减少前进的阻力,对任何新环境也都不难适应,再复杂的人际关系全能料理妥当。
大家都知道中国从来不缺原则类、哲学类、心灵鸡汤类经典文录,四书五经,道家、儒家、法家、佛家等等不胜枚举。在国外的一些畅销书一进入中国都能引起大家的热捧很多,但我觉得桥水公司的缔造者瑞.达利欧先生写的《原则》一书可以列为经典。
《原则》是我认真研读的第一本国外书集,也是因为这本书是受人敬爱的李老师推崇并督促我们大家研读的书,所以必须认真细读一番。读完之后我感觉瑞.达利欧的《原则》也有中国文化的一些元素。例如:他列的生活原则是五大原则为什么不是六个、八个呢!因为在易经里凡事最多发展到第五步是最好的结果。再往前就过犹不及、亢龙有悔了!
瑞.达利欧的《原则》默读了一遍后,脑子里茫然一片,除了达利欧的几个传记故事什么原则也没记住。我继续反复研读了第二遍第三遍生活原则部分,又看了其他人对《原则》写的读后感想。我反复的在思考《原则》里内容对我的引发意义是什么呢?
瑞.达利欧说每条大原则小原则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应注意的,也应该去练习来形成自己的习惯思维,来帮助自己做出有效的决策。
来回顾一下达利欧的生活五大原则:
一、拥抱现实,应对现实
二、“五大流程法”实现人生愿望的
三、做到头脑极度开放
四、理解人与人大不相同
五、学习如何有效决策
在北京工作时我的一个领导跟我说过这么一句话
“每个成功的人,他们的成功其实都是偶然的。而没有成功的人,他们的失败是必然的。”
意思就是任何一个大成者的成功之路,都不是其他人复制一遍就能成功的。
达利欧在生活原则最后用他的五个原则做了个小结。我现在用他的五大原则简单的解读一下瑞.达利欧他本人自己。
19岁,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充满阳光、青春、美好的年纪,然而有些人在这个年纪的人生就非常遗憾。达利欧就是其中一个,他在开篇就描述了他和母亲的美好时光。在他19岁那年,她的母亲变成了天使离开了他,达利欧感觉他再不会笑了。有什么比这样的现实难以拥抱和难以应对的。我想他的第一“拥抱现实,应对现实”从那一刻逐步形成的。
34岁,是一个人(由其是男人)蜕变成一个成熟善于思考的人的关键阶段。这个年龄的男人狂妄自大,仿佛自己可以征服一切。我自己本身就是很好的例子。达利欧也是在这个阶段犯了大错,将自己的第一个公司赔没了。但并没有被击垮,他所描述的当时心态也只是失意而已。在哪里跌倒,在哪里再站起来,后来他总结了五步流程法,定目标、找问题、诊断问题根源、规划方案、坚定执行方案。最终研发出“投资的圣杯”使桥水公司一步步壮大。
45岁,是达利欧做为一个塑造者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做为缔造者的霸道会不经意间给别人造成心理的伤害。他希望自己的伙伴们都像他自己一样能干,在达不到他自己的要求时就会暴躁,至使一些伙伴离开。还好达利欧通过朋友的忠告及时发现问题,以让所有同仁头脑极度开放的方法化解了问题。头脑极度开放和极度透明在很多公司都做不到,但桥水公司做到了。并且桥水公司非常成功让所有人羡慕不已。大多数企业对职员说“我们是一个大家庭”之类的话,可真实情况谁也没有把企业当家。如果企业的所有人都做到“头脑极度开放、透明”,那么这个企业就像是一个大家庭。想想看我们面对什么样的环境才会把真正的自己打开,就是在家人面前。达利欧就是希望所有职员能像家人一样透明,也只有家人才能够提醒你那里不对那里做的不好。
55岁,达利通过自己的最恐惧的痛苦为人们总结了一个理解人与人大不相同的一个原则。人应该了解自己更应该理解别人,团结志同道合的人去完大成共同的目标。
68岁,在达利欧60岁的时候他就想卸任CEO,直到他68岁时才真正的卸下桥水公司的重担,可以自由的老去!一个卸任CEO的决策用了8年时间,为什么?我想是因为他是创始人、塑造者,因为他太优秀了,没人能取代他。所以在最后一个原则叙述到最后,他希望所有有效的决策都能由计算机来完成。也就是说在这么重大决策事上他是有情绪上困拢的。他希望让格雷接任他(达利欧视他如子),但格雷胜任不了。最后用一套制衡机制让达利欧完成卸任CEO的心愿!
如何有效决策,达利欧用一生的经验给人们总结出了的学习原则:
1、要认识到:(1)影响好决策的最大威胁是有害的情绪;(2)决策是一个两步流程(先了解后决定)
2、综合分析眼前的形势
3、综合分析变化中的形势
4、高效地综合考虑各个层次
5、综合分析现实、理解如何行动的最好工具是逻辑、理性和常识
6、根据预期价值计算做决策
7、比较更多信息来的价值和不做决定造成的成本,决定优先顺序
8、简化(撇掉无关细节,让重要因素及相互关系呈现出来)
9、使用原则
10、对你的决策进行可信度加权
11、把你的原则转换成算法,让计算机和你一起决策
12、在深刻理解人工智能之前不要过度信赖它
我斟酌了很长时间,如何分享达利欧的第五原则精髓给大家,我试着逐条分原则与子原则解析给大家、或是找几个自己比较关注的点解析分享给大家。但我觉得都不适合,都不是我要的效果。我想来想去还是用了一个与达利欧同龄的智者开始给我的见意:把第五原则大小原则列出来,大家来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
因此我在上面列了出来,大家可能认为我在“偷懒”。非也!是我把《原则》看了很多遍后,越看越觉得无法有自己的想法,就是应该马上按这些原则理性的思考各类问题,按照这些原则完成自己定下的目标。
因为,“四十不惑”是对我当下的内心的写照,各类痛苦与各种反思是我都体会过的,也认真小结过,但没有具体总结。到现在我自身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形成系统思考模式,或是系统做事准则。凭靠以往的经验或以不变应万变,或是随机应变。而这本书的出现使我自己感觉遇事有了标准,是可信的标准。例如:需做决策时,用古人的告诫“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来决断事情。但如何去相衡,怎么去相权呢?以往我会根据经验去权衡,现在读了原则,就有了方法去权衡,可以使我决策时更接近准确!因此,我无法去诠释原则,只有执行。
我国的文化上下五千年,谋略、韬略、治国、修身的经纬不胜枚举。在这之外还有以道为根,以理为基的故原典则,有字典、有词典,《原则》这本书也是这样的一本——则典。
特别感谢华廷金融研究院院长李老,不厌其烦的叮嘱我们多读书、多思考。使我在不惑之年收到了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了脚下前方的路!也特别感谢集团公司给职员们创造了优质的工作环境和学习氛围!
注:我以达利欧的生活原则来解读的达利欧的一生,是想表了这么两点想法。
一是想告诉大家,生活第一原则就是多听长辈的话,由其是父母的话。别等子欲听,而亲不待!
二是想告诉大家,时间是无情的,但我们身边的人是无思的。我们要多从李老师这里学习他的精髓,他专业要决,附助老师为我们(别提高到为人类了的高度)留下他的智慧。
另:南怀瑾.是我修心的老师。有喜欢杂(佛、儒、道)学的可以读读他书。
下面是南师分析论语中的名言分享给大家.
季文子姓季孙,名行父,谥文,是鲁国的大夫。做事情过分地小心,过分地仔细。“三思而后行”,一件事情,想了又想,想了又再想叫“三思”。
孔子听到他这种做事的态度,便说:“再,斯可矣!”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从前老学究们的解释认为:“做事情要特别小心,孩子们,想三次都不够,孔子说‘再斯可矣!’还要再想一次哪!”这种解释是不对的。其实,孔子认为他想得太多。做人做事诚然要小心,但“三思而后行”,的确考虑太多了。
学过逻辑就知道,学过《易经》的道理更懂得。世界上任何事情,是非、利害、善恶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但是要三思就讨厌了,相对总是矛盾的,三思就是矛盾的统一,统一了以后又是矛盾,如此永远搞不完了,也下不了结论的。
所以一件事情到手的时候,考虑一下,再考虑一下,就可以了。如果第三次再考虑一下,很可能就犹豫不决,再也不会去做了。所以谨慎是要谨慎,过分谨慎就变成了小器。
所以孔子主张,何必三思而后行,再思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