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员工动态
[ 学习园地 · 第六十四期 ] 做理性研究者之九
发布人:huating    发布时间:2018-06-12 09:28:19   

做理性研究者,何以扯上了庄子的《逍遥游》?但确实如此,这是我近日再次读《逍遥游》时的又一感悟。这一新的感悟就是庄子的见识和格局。我们是做资本金融研究和服务的,在分析企业、论证项目时,需要有资本金融的见识和格局。见识和格局是理性思维的基础,是做理性研究者的基本素质要求。2000多年前的庄子,以其见识和格局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形成了“老庄”道家学派,成为至今仍影响国人的国粹。今天,再次细细品读《庄子》各篇,深感其思想之博大精深、内涵之丰厚富饶,应为做理性研究者必读书目之一。


一、从《逍遥游》看庄子的见识和格局

庄子,名庄周,生活在战国中期的公元前365--290年之间。《庄子》是他留存的著述,十万余字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其中内篇七篇,代表了庄子的主要思想。《逍遥游》为内篇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流传久远。庄子在《逍遥游》中,以他惯用的寓言神话形式,充满想象地以鲲化为鹏之大,提出了“大小之辩”的价值含义,进而阐述了客观世界是无限的,人的认识、人的价值实现必然会受到来自主、客观方面的种种条件限制,会遭到各种现实力量的阻碍。要认识世界、认识客观事物,主观上思想上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要有见识和格局。客观世界是无限展开的,呈现一个阶梯,由小而大,向上递升。人的意识就要顺应这个规律,“游”在自我价值的不断超升中。

我们来看《逍遥游》开头的几个小段: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这几个小段,翻译成白话文是: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作鲲。鲲的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成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鹏鼓翅而飞,它的翅膀像天边的云。这只鸟,在大海翻腾的时候飞往南海。南海,就是天池。

《齐谐》这本书,是记载怪异事物的。这本书上说,“当鹏飞往南海时,水浪激起三千里,借着风盘旋直上九万里,飞去六个月才休息。”野马般奔腾的雾气,飞扬的灰尘,以及生物都是被风所吹而飘动的。天色深蓝,难道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太高太远,看不到它的边际呢?鹏往下看,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再说水蓄积得不深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起大船。把一杯水倒在堂上的低洼之处,一根小草就是一只船。如果把一只杯子放上去,就会被粘住,这是因为水浅而船大。风力积蓄得不大,就没有力量承载巨大的翅膀。所以鹏高飞九万里,那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它才可以乘风而行,鹏背负着春天而无所阻拦,然后才开始向南飞行。

蝉和小斑鸠讥笑鹏:“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去南海呢?”

……

大家认真诵读原文,一定要诵读,一定会被文章透露出来的气势所吸引,何等的豪放!《逍遥游》一直为历代文人推崇,是最优美的哲理散文名篇。既是文学经典又是哲学经典。文学经典被公认为诸子散文中的翘楚,汪洋恣肆的文风和高妙的艺术境界,为后人称道;哲学经典是其对无限客观世界的认识,人要顺应规律,道法自然,逍遥无待等,一直影响到现代。


《逍遥游》借“鲲鹏展翅,九万里”,展现了庄子的见识和格局。在《庄子》的其他篇里,也有同样的阐述,如在外篇的《秋水》中,讲百川汇于大河,河神就觉得了不起,等河水到了海里,“望洋向若而叹”“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这便是成语望洋兴叹的来源。《秋水》中还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谈论冰,是因为受到时间的限制,他们活不到冬天;乡曲之人无法和他们论道,因为他们受制于不高的教育程度)。见识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鲲鹏没有九万里的见识,就不知天际的辽阔;河神没有大海的见识,就以为是最了不起的;夏虫没有冬天的见识,就没有冰的概念。鲲鹏没有振翅高飞的格局,就不可能傲视世界;河神没有装下海的格局,永远自以为老大;夏虫只有夏天的格局,哪知四季变化的结局。

《逍遥游》无论是艺术角度还是哲学角度,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毛泽东同志至少在他的诗词中两次引用,一首是《念奴娇·鸟儿问答》,开篇第一句就是“鲲鹏展翅,九万里”;另一首是他在1916年春写的《西行漫记·七古残句》中的二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在讲到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时,援引了毛主席的这二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疑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有了毛泽东的见识和格局,才有了站起来的新中国;有了习近平的见识和格局,才有了强起来的今天中国!


二、以资本金融的见识和格局,看待项目、认识企业

资本金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因素,做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好做大做强,必须依赖资本金融的支持。资本金融见识就是鲲,资本金融格局就是鹏。鲲能化为鹏,有了资本金融的见识,就会转化提升为资本金融的格局。格局变了,出路和结局必将为之大变。

记得有一个小故事,说是有三个工人在砌墙,有人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没好气的说:“你没看见吗?我在砌墙。”转身问第二个,他说:“我在建一座漂亮的大楼。”当问到第三个时,那人开心地说:“我在建一座美丽的城市。”几年过去了,第一个工人还在砌墙而第二个工人成了技术员,在办公室画图;第三个工人则成为他们的老板。这就是见识和格局的作用,起点都一样,但因见识不同,格局不一,最终的结局完全不一样了。

企业是以提供产品和服务为手段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我们来分析一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逻辑。企业的主体是资产,一个生产性的企业必须拥有土地、厂房、设备以及属于无形资产的技术、商标等等,对这些东西管理、核算的规则是以会计法为主的企业会计准则。按照这些规则,资产总体上是逐步递减的,要计提折旧、要摊销、要做坏账准备等。为了赚取利润,企业都把降低成本做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千方百计降低原材料采购价格、动力成本、管理费用,乃至员工工资;生产出产品,又得想法销售出去,不要有积压,而且卖个好价钱。产生了利润,还不一定有现金,还得缴纳所得税等。这是所有企业都在走且必须走的路子,但仅仅如此是资产的思维、资产的见识,如同上面那个小故事中第一个砌墙的工人,只有资产的格局。

资本见识,就是要摈弃资产思维,从资产见识走向资本见识;资本格局,就是要改变单一的利润思维,从单纯追求盈利走向股权价值增值。资产见识将企业家的思维聚焦在利润上,即利润思维,利润思维无非是成本和售价,企业做得非常辛苦,何况,利润可以“做出来”,可以变卖资产、可以变更会计政策和估计、可以兑现投资收益、可以改变影响利润因素的排列组合等等;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制度下,有了利润,不一定有现金流,只是“纸上富贵”,看的是企业的过去。资本见识是将企业家的思维聚焦在股权价值上,股权价值即公司价值,不仅仅包含企业利润指标,而且更看重它的商业模式、竞争力、行业地位、发展空间、队伍素质等等,把公司当下所有的能力和优势,以及未来的价值都体现出来,看的是企业的未来。由这二种不同的见识就形成了二种不同的格局。利润格局,先筹集启动资金,购设备建厂房,为了降低成本,千方百计寻找低价原材料,千方百计降低管理费用,产品出来后又得打广告找客户,千方百计卖个好价钱,资本不够还要找银行贷款,天天都在“裸奔”,结局还不一定如意。而资本格局,一开始就具有股权增值的目的,首先厘清确立独特的商业模式,整合优势资源,形成竞争优势;以股权为纽带,将资本和公司的发展绑在一起,将未来价值充分彰显出来,持续增资扩股,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甚至自己都不去建厂,而找代工厂代工生产产品。公司做好做大之后走IPO实现上市,也可对接上市公司,换取流通股股权,实现资本收益。思维不同,见识就不同;见识不一,格局就不一,结局必不一。

树立资本思维,对以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企业来讲,第一一定要更新观念,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学习理解资本知识,摆脱缺钱只会找银行,不愿和别人合作的心理。第二做好顶层设计,以终点为起点,以实现股权增值为目标,反过来规划企业的经营、管理、运行等各项工作。第三设计好商业模式,形成特有竞争力和优势。第四以资本规划进行法律、财务方面的规范运行。第五,引进投资者,加速发展,不但引来资金,还要引来观念、技术、管理、市场等等。第六,放大公司价值,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对于投资者、策划者,在服务企业或项目时,则必须将其打造成资源整合平台,将公司增值放在第一位,紧紧围绕股权增值来组织、对接、培养、统筹各类资源。在这方面凸显智慧、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家都爱看《三国演义》,三国时的汉献帝流离失所,没人去管。曹操和袁绍下面的人都劝他们迎奉汉献帝,袁绍一听就觉得麻烦,请来个婆婆,家里多个领导,干起事来还得请示汇报,又多了程序,受到掣肘,感觉很不好,这个资源不能用。而曹操一听就觉得是个好主意,马上把汉献帝接来,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大汉集团的名义进行资本运作,展开一系列收购兼并,统一了北方市场,成就了霸业。以资本思维的观点来看,曹操就是一个一流的资源整合者,抓住了汉献帝这个主要资源,挟资本(天子)整合了北方各个势力(市场),成了一代霸主。资源整合,没有统一的模式,靠的是针对现实的智慧,靠的是统筹思维的创新。


三、广泛阅读,增长见识;理性思维,提升格局

曾国藩在《冰鉴》中曾说过一句话:“凡办大事者,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者,人谋居半,天意居半。”意思是,凡是办大事,首先需要见识,并以才能作为辅助。识就是指的见识,内心的格局,也就是面对问题时的思维方式、思维高度。而“人谋居半,天意居半”则是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抱着“尽人事以听天命”的态度,不要因为有自己不能左右的影响就不去努力,更不能因为自己努力了,最终失败了而去怨天尤人,或就此倒下再不去努力了。曾国藩的成功,不能不说是见识与格局的成功。

在我们的人生中,在这个世界上,真正代表一个人水平的,展现你层次的,不是金钱、不是职务,也不是名利,这些东西都可能随时失去,真正决定层次的是见识和格局。

前一段时间,翻看心学大师王阳明传,说王阳明十三岁时,母亲早逝。继母信鬼神,常常虐待他,其时他父亲在京师任职,不知他的遭遇。王阳明自己想办法来解决,他利用继母信鬼神的弱点,半夜悄悄起床,把茶盘放在门外,第二天早晨继母见了,觉得非常奇怪。日后天天如此,继母心中发毛。有一天,王阳明到郊外找一个捕鸟人,买下一只怪鸟,偷偷放在继母被子里,继母发现后想到的是鬼魅作祟,赶紧请来巫婆占卜。巫婆已被王阳明买通,对继母说:“王状元前妻对自己儿子遭人虐待很生气,上告天帝,现天帝派阴兵下凡拘捕你的魂魄,被中怪鸟,就是阴兵的化身。”继母听后吓得脸色发青,赶紧下跪谢罪,王阳明也下跪向天帝求情,一旁的巫婆故意连声叹息离去。从此继母对王阳明改变了看法,视为己出。

这个故事说明,王阳明的继母因为心中有鬼神,才会相信巫婆的说法,迷信占据了内心,王阳明便有机可乘。王阳明的见识和思维,帮他解决了持续受虐待的问题。

这就是见识的力量和作用。见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是环境的影响、自我的认知逐步形成的。我们所认识的客观、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的内心“选择”看到的样子,而这种“选择”往往都是自我的不易察觉的。当一个人内心充满某种见识某种情绪时,心里就会带上强烈的个人偏好暗示,继而会导致主体从客体中去佐证。喜欢某个人或事物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会让自己在现实中搜寻印证,然而再用这些似是而非的印证,来佐证自己的心理预期,最终形成一种“果真如此”心理定势。若是在愤怒、仇恨或者怀疑时,我们又会不断寻找材料来强化自己的臆想,在偏执与愤怒、仇恨的情绪里,让暂时压抑的情绪得以宣泄。总之,你相信什么,你就能看到什么;你相信潜规则,就会发现无数潜规则;你相信不公平,就会发现无数不公平;而你相信努力,就会发现努力真有回报。所以,决定人的视野的,决定人能看到什么风景的,不是人的眼睛,而是人内心的见识和格局。

见识来源于广度的阅历、世事的锤炼,人的一生是短暂的,由于时空的局限,我们的阅历、世事总是有限的,这就要靠广泛的读书,像海绵吸水一样拼命汲取知识,无论是经济的金融的,还是哲学的文学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无论是现代的还是古代的。列宁曾经说过,要用全人类创造的知识来武装自己,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广泛的阅读,是增长我们见识的捷径。有了见识就会提高思维的高度,具备了理性思维的本领,就能提升格局放大格局,展现出自己的层次。

让我再引用先贤的诗句来结束本文。三国时刘备三请诸葛亮,前两次均未见到,第三次来到时,诸葛亮刚刚醒来,吟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谁在大梦中最先觉醒,今生的事情我已知道)。另一则是李白在42岁时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异常兴奋,实现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激情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二段诗句,鲜明刻画出了诸葛亮和李白的见识与格局,愿我们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