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员工动态
[ 学习园地 · 第十三期] 高否决率下的IPO审核变化
发布人:huating    发布时间:2017-11-21 13:43:50   

一、上二否一的节奏


通过统计证监会公布的审核结果公告,从2017年1月1日——2017年11月8日,共审核了444家企业的首发申请,350家过会,19家暂缓表决,8家取消审核,67家企业被否,IPO审核通过率为78.83%。


9月30日,第17届发审委成立,不再区分主板发审委和创业板发审委,因此,业界将两者合并后的发审委称为“大发审委”。带来的变化主要有这么几点:一是证监会对参与发行审核的7名委员采取一次一授权,由电脑摇号产生当期的发审委委员,不固定召集人、不固定组,临时组建发行审核团队;二是对违法违规委员的追责,在原有谈话提醒、批评、解聘等处理措施的基础上,增加了公开谴责的处理措施;三是委员们必须独立发表审核意见,预审会对发审委的影响力也在进一步削弱。这些变化带来的后果就是IPO通过率的直线下降。


10月17日——11月8日,大发审委审核了39家企业的首发申请,22家过会,14家被否,3家暂缓表决,通过率只有56.4%,比全年的通过率低了22.43%,基本是上2家就有1家企业被否的节奏。更有甚者,在11月7日这一天,上会6家,被否5家,通过率仅16.7%,创了单日被否比例最高的记录。


二、不再是“业绩为王”


我对大发审委审核下的被否企业14家做了一个统计,如下表:

 

blob.png

blob.png


从上图可以看出,规范运作与内控管理水平、财务真实性、关联交易、财务会计合规性、募投项目合理性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发审委重点关注的核心问题。


在往年,曾有人说过“净利润大腿说”,意思就是你的净利润很高,过会概率很大。以前我也做过数据统计,净利润和过会率是呈正相关,并且随着净利润的下降,过会率会大幅降低。想想也对,净利润就是代表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水平,挣钱多,企业就强,上市就应该找能挣钱的企业。


不过从最近被否的14家企业来说,好像又看出一点大发审委审核理念的改变。14家企业中,平均净利润超过5000万的企业被否的占到一半,像稳健医疗、国金黄金这种平均高达2亿多的净利润,如果是放在以前,一般就过会了。真的是单靠净利润就轻松IPO的时代已经过去啦,这也是国家IPO政策逐步像注册制过度的一种表现形式。


从目前审核结果看理念的一些变化,好像不是那么一味强调净利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是对合法合规、有无虚假记载、有无违规担保、资金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无环保问题等企业规范运行和内部控制水平的问题给予了重点关注。


而且从发审委公布的问询问题也可以看出,比较关注企业的内部健康运行状况,关于规范运行和内控体系执行情况都问得特别细,而且问题一个比一个深入,直到解除怀疑为止。从辩证的角度也能想到这种审核的逻辑:内因才是决定因素,只有内生系统健康稳定,企业没病,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有高的净利润。

 


三、毛利率问题成为新热点


毛利率的异常情况成为了最近一段时间委员们异常关注的重点内容,14家企业有8家都被问及关于毛利率的问题,像稳健医疗、国金黄金都被重点问及关于毛利率高于同行的合理性。实际上,因为毛利率高于同行而被拒之门外,在被“毙”的项目中已经屡见不鲜。但是绝大部分企业都被重点关注,这种现象还是比较少的。


从财务角度来说,毛利率显著高于同行,确实可能是财务造假的一个“凶兆”,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发行人采取虚构经济业务的方式进行财务造假,可以同时解决多个问题,包括,公司的主营业务将变得十分突出;保持利润、收入、资产的同步增长态势;同时,考虑了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能保持各项财务指标的稳健性,不容易引起审计师和监管部门的注意。


发审委对毛利率的高度关注可能给我们透露出的信息是这样的:我可以接受你不那么强的赚钱能力,但是你的财务数据必须是真实的,哪怕有一点点被质疑的可能,那么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典型的核准制之下的一旦怀疑你有问题,那么你就是有问题,疑罪从有。


所以在当前审核越来越严、越来越细的背景下,企业不应抱有侥幸心理,还是应该做好自身规范,把相关材料核查充分、准备扎实,才能应对高否决率下的IPO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