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员工动态
[ 学习园地 · 第六十七期 ] 做理性研究者之十——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
发布人:huating    发布时间:2018-07-05 09:18:33   

今年是马克思诞生200周年,5月4日中共中央举行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今天,我们纪念马克思,是为了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也是为了宣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他说,“今天,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仍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马克思至今仍然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也就学习马克思主义发表了讲话,他说:“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摩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本。马克思主义已经深刻地影响到我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从事资本金融,说到底是以理性思维来认识资本金融,并以思维的创新来服务于企业的,既然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如果不去学习马克思主义,不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事物改造事物的方法,就不可能取得工作的效果和事业的成功!做理性研究者,让我们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从韩毓海的几本书说起

韩毓海,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教授,主要授课课程是唐宋以来经典文献选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点是中国“士”的精神传统。2009年他出版了《五百年来谁著史》一书,以“基层组织”、“财政金融”、“世界大势”三个角度,重新审视明清500年来在世界格局中中国的发展,副题即是“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由于本书是从山西谈起,还阐述了山西票号的发展及作用,引起了我阅读的兴趣,也第一次知道了韩毓海的名字。

2014年,在逛书店中发现了他写的《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一书,心中略惊,一个讲文学写历史的人,怎么写读马克思的书,而且有“一篇读罢头飞雪”的感觉。买回后细细读之,原来作者于2003年“非典”期间,偶尔逛旧书店,发现角落里堆着一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一共是50卷。他顺口问了一下价钱,店主懒懒地应到:“100元”,他吃了一惊“什么!”店主会意错误,便说:“唔,80块你拿走吧,可是全套的,一本不少。真想要,我这就帮你捆好,用自行车送你家去,反正放在这里也白占地方。”韩毓海得大便宜,得到了“白占地方”的“马克思”。此后的日子里,他开始捧读。用他的话说,“时代的机缘使我这样一个无知的躁动者,第一次与马克思慈父般的目光、与他乐章般的灿烂史诗‘狭路相逢’,大有‘一篇读罢头飞雪’,不知今夕何夕”之感。使他“40岁之后方知道,面对我自己所关注的课题——从长时段历史去描述中国的改革与革命,倘无马克思的视野,倘无马克思的理论做基础,是绝不可能有任何建树和进益的。”这本书针对马克思的三部作品《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作者引导读者沿着马克思的足迹解读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货币、债务、道德、信用等问题,深刻反思马克思对这些问题剖析的现实指导意义,鞭策现代人要看懂并解决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就要回归马克思。本书行文流畅、层次清晰、逻辑性强,很是耐读,非常有吸引力。对马克思的这三部作品,我也翻阅过,但读过韩毓海的这本书,真是大有“一篇读罢头飞雪”之感,好多思想和观念醍醐灌顶、顿开茅塞,我在《资本金融与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一书中有引用。记得我将此书买给王团维,一个月后相遇,一见面尚未落座,他就说,你推荐的书真是一本好书,你看我也“头飞雪”了!该书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2014年全国25本好书之一。

一个历史文学学者对马克思如此痴迷,增加了我的兴趣,一查方知,韩毓海在2012年就出版了他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第一部著作《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主题,以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为主线,描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重申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人类思想史上的核心地位。作者大声疾呼,今天我们再次迎来了阅读马克思的历史时刻。自此以后,北京大学竟让他——一个中文系的教授为全校研究生,开设了“马克思著作精读”课,令北大学子趋之若鹜、感动不已。2014年韩毓海又应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邀请,举办马克思主义专题讲座。《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就是他在北大和清华的讲义基础上完成的。一时在北大、清华掀起了重读马克思的热潮,学子们心底里呼喊,卡尔马克思,魂兮归来!

2018年4月,在马克思诞生200年之际,韩毓海又出版了《卡尔·马克思(纪念版)》一书,以他已自成风格的深刻而轻松的语境、宏大叙事又紧接地气的写法,截取马克思思想和生活以及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几个有代表性的里程碑式的节点,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价值呈现在大家面前。让我们深刻地感到,马克思的论述犹如在分析今天,马克思的思想依然是一盏明灯清晰地照亮了世界。马克思未曾老去,他仍然在我们“中间”,他的理论与我们息息相关,是所有对人类的未来怀着美好梦想的人们之中“智慧的洞见,说出了有力真理”的那个人。请看本书开篇即三个问号:“马克思是谁?他做了什么?他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作者说,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微信群”,把马克思推为“群主”,“从现在起,就让我们与‘群主’——全世界劳动群众的领袖卡尔·马克思一起思考、探索、工作吧!”多么有趣,多么吸引人。韩毓海在本书的结语中写到:“对我来说,世界上最高的写作境界,其实就是从文学的角度分析经济,同时,又能够以经济的角度分析文学经典,这里的典范就是马克思,而最高不及的范本,当然就是《共产党宣言》。”“观摩我们这个世界,需要经济学这把利器,而表述我们这个世界,则离不开文学的才华横溢。……我们今天需要关于这个世界的全新的叙述,我们需要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需要面向新世界、新时代的社会主义。”韩毓海已经把自己的研究、思考、学习、生活乃至灵魂都深深地融入在马克思不朽的思想之中。

令人惊讶吧,令人感叹吧!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魅力。自己自认为算是个学者,读书是最大的爱好和兴趣,马克思的书也有多部,也读过几本,但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是韩毓海的这几本书鼓舞了我,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部经典置在案头。韩毓海就是榜样,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今天谈到学习马克思主义,很多人引不起重视,还有人不屑一顾,认为马克思主义离我们太远了,学习有什么用?马克思主义是讲政治的讲阶级斗争的,今天不需要学了!还有的认为,马克思的著作,太难懂了,不好学。如此等等。其实这些问题的实质还是没有下决心认认真真地读马克思的书。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0页上,有马克思关于唯物论的一段话:“更确切的说,它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命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韩毓海读了这段话的感受是什么呢?他在《卡尔·马克思(纪念版)》中写到:“第一次遭遇马克思的这段话,它带给我的,便是醍醐灌顶般的感受,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这段话使我获得了‘解放’。此前,我一直不知道究竟该怎样做人,应该做什么样的人,甚至一直在为‘我是谁’而苦恼,而从那之后,我方才知道:只要去尽心竭力、踏踏实实‘做事’就可以了,从此不必再为名为利、再为权和钱、再为‘永垂不朽’、再为诸如此类那些‘唯心主义’的傻问题去自寻烦恼。”从此以后,韩毓海进入了马克思的世界,成为一个研究马克思思想的学者,更成为一个践行马克思思想、以马克思思想指导人生、面向21世纪有作为的人。

二、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其他二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改造、发展德国古典哲学基础上形成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一个相对真理,它仍在发展完善中。

哲学是2500多年前古希腊人创造的术语,希腊文本意为爱智慧,它所研究的对象是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以及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一些人类探究的最基本的问题,如这个世界是怎么形成的?本源是物质还是意识?人类能否认识这个世界?人类社会从何而来,又向何处去,有无规律可行?因此,哲学即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观以及如何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古往今来一代一代的思想家、有识之士都对这些问题做出了追问和探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思想理论体系。围绕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还是意识,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这个哲学最基本的问题,形成了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阵营;围绕思维和存在是否有统一性问题,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围绕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规律问题,形成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的各种哲学思想体系和流派,尽管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和传承。但是,它们都没有能够对上述问题做出科学、彻底的回答。原因正是马克思在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指出的: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哲学物质与意识的根本问题上,第一次提出了实践的观点,实践是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转化的桥梁。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科学的实践观入手,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提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主体,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科学完备的世界观,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的变革。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而辩证唯物主义又是由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部分组成。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精髓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继承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力。唯物的辩证法是指客观世界是运动、发展、变化的,这种发展变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唯物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变换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它包含三大原理,一是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力即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二是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三是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组成部分,亦称唯物史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认识理论。它包含社会发展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三大基本原理,以及以下一些基本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必然性和偶然性;主要和次要关系;阶级的观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及个人(英雄人物)的作用;现象和本质的关系;辩证(一分为二)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等。

以上大轮廓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框架内容,足见其理论的高度、思想的深邃,既是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认识,又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方法论。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距今已过去了一百五、六十年,为什么还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习近平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说:“在对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问题上,绝大部分同志是清醒的、态度是坚定的。同时,也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习近平引用西方人士话说:“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实践也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韩毓海在《马克思的事业》一书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首先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对我们有用,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解释和改造我们身处的世界的指南”。

以为马克思过时了、不顶用了的人,恰恰是没有认真地读马克思的书,没有深入地去读深读透。处于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去读几本马克思的书,大有必要,非常大有必要。就是在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如何更有成效,如何更快进步,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引,是很难见效的。以韩毓海的经历、王团维的感慨,以及我也算读过几本马克思书的体会,真是不读不知道,一读皆有“一篇读罢头飞雪”之感。1938年,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毛泽东同志感慨地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借用之,如果我们大家认认真真地学好马克思主义,就会大大提高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取得学习、工作的更大成绩!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理性思维

思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论,前面讲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分,而辩证唯物主义又包含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大体系。可见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基础就是理性思维,而且是理性思维的高级形式——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应运。辩证思维认为,世界万物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而辩证思维正是以世间万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为基础,进行的对世界进一步的认识和感知,并在思考过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得到某种结论的一种思维。辩证思维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思维法。

思维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说:“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全球畅销书《世界史纲》的作者韦尔斯说:“整个人类的历史基本就是一部思想(思维)的历史。”思维是随着人类的文明进步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辩证思维的认识也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思维之前,实际上早已辩证地思考问题了,然而这不过是自发的辩证思维。人们只有懂得和运用辩证法理论时,才能真正认识思维的辩证本性,达到自觉的辩证思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研究提出过辩证思维的主要形式,十九世纪哲学家黑格尔终身研究的是辩证法,他探索了思维的辩证方法和思维形式的相互隶属关系。在我国古代也不乏辩证思维,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废与兴、取与给的辩证法)。“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有与无的辩证法)。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名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提出了福与祸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再如南朝梁萧子显撰的《南齐书·孔稚硅传》中,写到:“尺蠖之屈,以求伸之”,则是对进与退的辩证诠释。这些朴素自发的辩证思维,早已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对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看待和分析问题提供了基本的思维路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辩证思维思想正是在继承、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思维观点建立发展起来的。黑格尔终其一生,研究了辩证法形成了黑格尔辩证逻辑体系,认为“实体即主体”,精神是世界的本源,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绝对精神的创造物,精神是发展、变化的,客体现实证明了这种绝对精神的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肯定了黑格尔的伟大工作,马克思曾说,辩证法被黑格尔神秘化了,但“他是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恩格斯说,“黑格尔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思想发展“总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平行着”,但他把逻辑作为出发点,把世界历史当作逻辑的验证,无疑是本末倒置。马克思强调,对“对象、现实、感性”,不能只是从“客体”的形式去理解,而要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世界是什么?不仅取决于世界,也取决于人。马克思说:“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简言之,“对象性即主体性”。这是对黑格尔“实体即主体”思想的唯物主义改造,同黑格尔把实体和主体分离开、对立起来,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思路。从实践的角度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历史科学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而不是像黑格尔所理解的“历史”概念,精神的外化。历史也并不只是与过去联系在一起,它既包括从过去到现在的生成,也包括未来对现在的超越,它的核心和重点不在过去,而在于目前人们正在从事的活动和由此造就的未来。以发展、变化、联系的实践为基础,从而形成发展、变化、改造世界的辩证思维,这就是马克思辩证思维的世界观。辩证思维又是一种方法论,马克思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以辩证思维的方法来认识、分析客观世界,集中体现在他对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批判,从而产生了伟大的《资本论》一书。列宁在《哲学笔记》一书说:“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但他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一部《资本论》,就是一部辩证思维的结晶,就是一部对资本的辩证逻辑认识史。马克思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深入分析指出了资本双重性,在“二律背反”中,既揭示了资本的天然本质和其可能带来的风险与灾难,又看到了对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巨大作用,更深刻指出了其中转化的规律,从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关于这点我在《资本金融与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一书中已有阐述。对于我们专门从事资本金融研究的人,是需要认真深入地学深学透的。这点就不在这里多说了。

伟大的毛泽东同志继承、发展了马克思辩证思维思想,并运用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资本论》中的辩证逻辑,在他看来,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学会这个方法,才能正确地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并推断革命的未来。在抗日战争中,1938年毛泽东识破“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运用《资本论》的辩证逻辑,分析中日双方矛盾的基本要素,通过演绎和归纳、逻辑和历史的分析,通过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达到了分析与综合的高度统一,得出中国将通过持久战取得抗战最终胜利的结论。事后证明,《论持久战》是一个科学预言,它完整体现了辩证思维的逻辑进程,成为继《资本论》之后,运用辩证逻辑的典范。一位学者在《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一书(1996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曾说,《论持久战》“这本书给前线战士带来的兴奋和所起的思想解放作用,没有亲身的经历、体验过的人是难以想象出来的。”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延安,毛泽东运用辩证思维,提出了“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策略,以2万余人应对23万十倍于我的国民党军,取得了保卫延安的胜利。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过程,遇到的问题仍然很多,如如何驾驭资本,让资本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服务,如何做好做强国有企业,如何打胜世界贸易战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仍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需要已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真理的辩证思维。

同样,做一名好的研究员,在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所进步,有所成就,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这一利器!愿大家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