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动态与分析·第001期】科技创新才是企业真正核心竞争力——从科创板首批通过上会审核说起
发布人:huating    发布时间:2019-06-12 11:22:45   

分析的启示:

未来企业科技创新升级是大势所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越趋激烈,竞争重心也逐渐转移到科技创新的竞争,再没有什么比科学技术更能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如此大的推动作用。归根到底,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因此,科技创新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必将成为未来企业发展之趋势、竞争之根本。 

 

2019年6月5日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科创板上市委历史上第一次对安集微电子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安集科技),苏州天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准科技),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微芯生物)三家上会企业进行了审核,审核结果全部通过,这也成为首批过会的科创板企业。从3月22日科创板受理首批申请上市企业至今,时间仅过去了不到2个多月,可见科创板推进速度之快。

在已申报的119家企业中,能成为第一批审议通过的企业,肯定是综合因素造成的。受理时间较早、多轮问询时间靠前、回复快、回复质量好都可能是影响成为首批过会企业的因素。但是真正决定因素是什么?这背后又反映了什么现象?本文将从首批审议企业共同具有的核心竞争力去分析未来企业发展趋势。

一、核心在于科技创新能力强

1. 上亿的研发投入及20%以上的占比

持续稳定的研发投入是企业占据技术制高点,吸引行业顶尖人才,巩固技术优势的必备条件之一,也是判断一家企业是否属于“创新驱动型”的重要角度之一。

从绝对值来看,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申报的企业近3年的研发投入金额平均数为2.2亿元,68%的申报企业近三年研发支出累计突破1亿元。像中国通号、传音控股这类企业由于营业收入都是上百亿元,在基数如此大的情况下,研发投入上10亿也不足为奇。

从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来看,研发费用占比大于15%的企业有26家,大于5%的企业有22家,平均值在14%左右。

而占比最高的就是微芯生物,近三年研发投入合计高达2.03亿元,占比分别为60.52%、62.01%、55.85%,远远高于平均值,可以说大部分的营业收入都拿去搞科研了。

安集科技近三年研发投入合计1.47亿元,占比分别为21.81%、21.77%、21.64%,一直维持在20%以上的水平,也远高于平均水平。

天准科技近三年研发投入合计1.87亿元,占比分别为26.22%、18.66%、15.66%,平均数为20.18%,也远远高于申报企业平均值。

纵观这三家企业,三年研发投入都是超过亿元大关的,并且研发投入的占比也常年维持在20%以上的水平。可以说这样规模的研发支出足以超过相当多数量的年销售收入在10亿元的传统企业。


2. 数百人的研发团队

事总是人来做的,有一支成熟的研发团队也是一个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标志之一。

目前科创板研发人员数量两极分化较为严重,有的多达上千人,比如和舰芯片、传音控股都是1500多人的研发团队。也有只有一二十人的,像天宜上佳研发人员26人,神工股份只有15人。

从相对值来看,研发人员占比最高的凌志软件占到了89.2%,也有像嘉元科技、福光股份这样的,研发人员占比均不足10%。申报企业中55%的企业研发人员占比都达到30%以上,可以说数量是很庞大的。

微芯生物拥有员工数371人,研发人员104人,占比达到28.03%。核心技术人员5人,国家级领军人才占到3人。

安集科技拥有员工数186人,研发人员为67人,占比为36%。

天准科技拥有员工数789人,研发人员为286人,占比达到36.25%。

    从研发团队来说,安集微电子和天准科技占比都达到了30%以上,只有微芯生物占比稍微低一点。


3. 发明专利数量较多

“企业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是基础。”此话来自于今天3月保代培训会上,是判断一家企业是否符合科创板定位的“六个是否”中的第一条。“是否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最为看重的就是企业原始取得的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相比,发明创新的难度更大,发明专利的审理时间长(平均周期约为22个月),且大多数发明专利申请都会被驳回,故发明专利是所有知识产权中最具有含金量的一项,也更能体现一家科技型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所以是否拥有发明专利以及拥有数量的多少就成为了申报科创板企业的入门配置。

从目前已申报的企业来看,发明专利拥有数量大于100的企业就有27家,在前50家申报企业中,共拥有1391项发明专利,平均每家企业拥有约28个发明专利。

从微芯生物公布的数据来看,公司拥有59项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大于平均数。并且累计获得8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7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1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5项广东省科技计划和17项深圳市科技计划资金资助。

安集科技拥有授权发明专利190项,远大于平均数,覆盖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美国、新加坡、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完成了两个国家“02专项”项目,目前还负责两个国家“02专项”项目。

天准科技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4项,相对来说就没有那么出众,但是也高于平均水平。

简单的从以上三个可以量化的指标来看,这三家企业均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突出能力。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指标可以反映这几家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比如素有中国“诺贝尔”奖的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微芯生物就是其中获得者之一;在承担国家科技重大转向上,安集微电子承担了4项相关项目或课题;又如在制定国家与行业标准及规范方面,天准科技是5项国家行业标准规范起草单位。总的来说,这三家企业具有共同的特征,就是科技创新能力非常突出。

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为什么首批科创板审议企业都是具有很强科技创新能力?为什么科创板要定位于面向世界前沿科技?为什么我国把科创板作为促进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方式之一?一切都是因为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1. 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众所周知,近现代人类经历了三次大的科技革命。第一次是以18世纪末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这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以机器大工作代替工场手工业,使人类进入机器时代;第二次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发生的,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它把社会的工业化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使社会生产力进入电力时代;第三次发生于20世纪中期,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信息时代。

如果我们把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结合起来看,就会发现,历史是在一次一次的重复着相同的事情。那就是每一次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都会带动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促使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第一次科技革命使得英国成为了当时的世界经济中心,直到今天英国伦敦依然是世界最重要的两个金融中心之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德国和美国,使德国经济、科技、文化迅速地从战败后恢复过来,奠定了欧洲强国地位,使美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工业总产量超过英国,排名世界第一;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爆发在美国,然后播及全世界。这也使得美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当前社会,不管是德国提出的“工业4.0”还是美国提出的工业互联网,亦或是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都揭示了人类正在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等为技术突破口使得人类进入了“智能时代”。以史为鉴,国家何以兴衰?答案在于能否在历次科技革命中取得领导地位,而这又取决于能否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各国都在争相布局第四次科技革命,目前基本形成了中美德三足鼎立的形势。从近期美国对我国发起的贸易战来说,美国举全国之力对我国优秀的科技公司进行全方位的技术封锁,甚至一度把华为及其子公司列入了出口管制“实体名单”,并且正在考虑将旷视科技、大华科技、海康威视、美亚柏科和科大讯飞共五家中国高科技公司纳入“实体名单”,断供美国公司提供的组件与软件。

为什么现在美国对我国出手了?要知道我国早在2010年GDP就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前几年我国大力发展房地产,进行供给侧改革,美国似乎也没有什么动静。但今年开始我国大力发展新经济,设立科创板,全球范围招揽独角兽,并给出史无前例的优惠条件的时候,美国就坐不住了,企图通过贸易战遏制中国发展新经济,阻止我国科技的进步。他们深知谁能主导科技革命,谁就能在未来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美国恐惧的不是这几家企业、也不是我国的“经济侵略”,而是对我国经济快速崛起的战略遏制、特别是对我国在高精尖产业价值链不断延伸的恐惧。


2. 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近年,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主要特点就是从追求数量增长到质量先行,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产品体系,转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体系为主。所以我国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

而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创新。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强化自主创新能力,站上科技创新的制高点,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和话语权。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使得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进而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和挑战,只能依靠科技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升级。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不断涌现,特别是基于新技术产生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蓬勃发展,信息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发展实践表明,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效果明显增强。从错过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跟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我国终于在第四次科技革命到来之时和其他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并且未来有机会引领第四次科技革命。

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与世界强国之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差距之一就是我国仍然缺乏大量能够引领世界的科技创新型公司。目前硬科技的引领者依然是美国,人工智能、5G、VR技术、云计算、大数据、芯片等领域均有领先世界的企业,诸如微软、谷歌、苹果、亚马逊、高通、英伟达、Intel、AMD、Facebook等科技巨头。

美国称霸世界离不开科技的力量,而科技的创新主体是大量的高科技公司,这些科技巨头能够腾飞又离不开纳斯达克的扶持,这也是我国为什么自上而下坚定要推出科创板的原因之一。我国股市自诞生以来,就离不开对美国的模仿,从创业板到新三板,再到现在的科创板,一直想打造我国的“纳斯达克”。一直不成功的原因是仅仅学到了别人的商业模式,而本质上缺乏硬科技企业。

科创板的推出,定位十分明确,就是为中国硬科技企业提供融资平台,特别是大量的中小型高科技公司。目的就是要推动我国高科技创新性企业的发展壮大,诞生出大量能够比肩微软、谷歌且能引领科技潮流的公司,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什么时候科创板能像纳斯达克一样存在数十家甚至上百家世界科技巨头公司,那才算是成功,也是中国的成功。


3. 未来企业根本在于科技创新

在传统时代,社会的发展、企业的成功是一个从1到N的过程,通过复制前人经验来实现组织和个人的成功。而在互联网时代,同样的发展和成功却需要从无到有、从0到1的创造过程方能实现。这也揭示出科技创新在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核心地位。面对如今的国际形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而这一切又落在了国家重要的创新主体——企业身上。

在过去,或许服务厉害、商业模式创新,都能使得企业做大做强,但是这些都容易被复制。在人类进入智能时代,真正能形成企业护城河的唯有核心技术,也就是一个企业的硬科技。可以预见,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根本在于核心技术的竞争,谁的核心技术强,谁就能在市场上抢占先机。

高通之所以厉害,就是因为其在移动3G和4G领域拥有3900项专利,其中有600多项核心专利,垄断了全球92%以上的CDMA市场。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智能手机发布以后都需要向高通缴纳一定数量的专利费用,这就是核心专利的厉害之处。

为什么高通拥有这么多的专利技术?就是因为其巨额的研发投入。对比我国芯片设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和高通的研发投入就能发现差距。据统计,2017年我国十家芯片设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合计21.4亿元,这个数字连高通同年研发投入的零头都不如,可见我国芯片设计产业和国际巨头的差距。

中美贸易战,为什么美国要把华为列入出口管制“实体名单”?因为华为在科技领域的持续投入与创新。2018年全球研发投入排行榜中,前十位企业,我国仅有华为一家,研发费用高达1015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五,这一数据甚至已经超过了英特尔和苹果,近十年研发费用总计更是超过4800亿元。持续的研发投入也使得华为在2018年申请的专利数量排名全球第一,比第二和第三名加起来还要多。尤其是5G领域,华为更以1970件的专利数排名第一,超出排第二的诺基亚多33个百分点。这也打破了高通在移动领域的专利垄断,高通一家独大的局面在5G时代将会一去不复还,华为也正式开始引领5G领域。

另外,华为与苹果在手机领域的竞争。早在2011年,那时的华为还在仰望苹果,哪怕2016年销量超过了苹果,但华为在苹果公司面前仍然是一个跟随者。而短短几年时间,华为不管是品牌还是技术,都已经完全可以和苹果这样的科技巨头抗衡。

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华为对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对研发的巨额投入。未来企业科技创新升级是大势所趋,当今富豪排行榜排名前列的几乎都是互联网科技企业的掌门人。这一点也能给我们带来很重要的启示,就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越趋激烈,企业间的竞争重心也逐渐转移到科技创新的竞争,再没有什么力量比科学技术更能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如此之大的推动作用。归根到底,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因此,科技创新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必将成为未来企业发展之趋势、竞争之根本。


三、总结


纵观科技发展的轨迹,它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经济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更深刻的影响,科技创新能力亦将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作为一个企业,也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首要目标,加大对研发的投入与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