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美国金融史学者约翰·戈登: 人类在“跳出框框思考”上要比机器好得多
发布人:huating    发布时间:2017-08-30 09:08:02   

某数据中心机房,提供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服务。(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图)

人工智能会不会最终替代分析师、交易员们成为华尔街的主要劳动力?人工智能概念崛起的幕后推手是谁?揭示了怎样的资本逻辑?

南方周末记者近日专访了美国知名金融史学者约翰·戈登(John Steele Gordon)。戈登出生于1944年,从事美国金融史研究已有40余年,著有《伟大的博弈》、《美国国债的兴衰史》等书。戈登家族是地道“华尔街家族”,其祖父和外祖父均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简称纽交所)经纪人。

他在《伟大的博弈》一书中提到,无论是早期股票自动报价器和海底电缆对股票交易的推动,或是通信卫星技术对交易成本的减低,又或是“全球外汇实时报价系统”帮助实现了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在华尔街的发展史中,科技一直扮演着助推的角色。

从计算机、到互联网、再到人工智能,相似故事在华尔街不断重演。在戈登看来,人工智能“走红”,背后折射出的是资本与科技两股力量的相互影响和紧密合作。

“后台”的危机

资本为何如此看好人工智能?戈登将这形容为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技术力量能够帮助华尔街扩大市场规模,资本的投资反过来助长了技术进步。

戈登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这种合作模式诞生于一场“危机”。

“计算机受到华尔街的重视是在1960年代后期。当时投资交易量的剧增造成了交易所和经纪公司的‘后台危机’(back office crisis),交易所文员根本来不及处理股票上涨产生的交易文件。”戈登说。

1960年代之前,证券交易依旧依靠喊话与纸笔完成。证券的买单和卖单指令都是通过电话传递至大厅的交易员,再由他们记录后交由经纪人去执行,交易价格则标注在自动报价机吐出的纸带上。

伴随交易量剧增,交易厅内的自动报价机始终“源源不断”地吐出纸带,交易员根本无法确认最终的交易价格,交易失败的情况时有发生。

“比如买卖双方在成交的股票和时间上存在分歧,买方认为他是在前一天买了100股,卖方则认为是在后一天(因为延迟),交易就失败了。在华尔街,交易失败要付出非常昂贵的代价。”戈登解释。

为了保证会员能够即时完成各种后台工作,交易所不得不大幅度缩短每日的交易时间。之后为了应对不断溢出的交易数据,纽交所更是在1968年开始“每周三闭市”的决定,以便核算当周交易数据。然而此举无疑于“饮鸠止渴”,不但影响了交易量和利润,长期限制交易还会导致市场畸形。

此时华尔街从业者们将目光投向了计算机。虽然当时的计算机技术还未完全成熟,但计算机相比人力在储存和算力上的优势已经凸显,能够将大量的交易数据进行储存、提取,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计算出最新的交易数据。

华尔街惊奇地发现,计算机带来的好处还不止这些,除了能够确保交易数据无误外,计算机还能解决交易量受限的问题。

由于计算机可以帮助交易所存储更多的动态报价,使得交易中的频繁换手变为可能,相当于市场承载了更多的交易量,股票买卖变得更为自由。

体量更大了,意味着市场的“蛋糕”更大了。“从那以后,计算机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戈登表示。此后计算机取代了自动报价机,并逐步在银行、保险和经纪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后台投入使用。

成就“硅谷”

戈登回忆,一些股票经纪公司为了解决当时的后台危机问题,开始在计算机技术上进行了大量投资。而这正是华尔街历史上第一次资本对新兴技术行业的集体风投。

1971年,英特尔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微处理器,将计算机微缩到了硅片上。此后这种新型计算机被金融行业迅速而广泛地应用,交易员们几乎人手一台微型电脑。

该产品问世10年后,就将华尔街彻底改头换面。交易所内不再是井然有序、空旷的空间,取而代之是巨大的显示屏堆积如山。交易员们不仅能在屏幕上找到各种交易数据,还能与全世界各地交易商办公室的同行们一同分享交易信息。

华尔街的投资获得了回报。自此,纽约取代英国正式成为了全球一体化资本市场的中心。

嗅觉灵敏的华尔街又想到,既然科技公司这么有潜力,为何不为其建立一个交易市场?资本的前瞻性再一次体现,纳斯达克的诞生宣告了美国进入了以互联网为首的新经济时代,资本和科技的关系进入了更为紧密的时代。

纳斯达克一经推出就受到资本的追捧。数据显示,仅一年之内,纳斯达克的交易量就超过了彼时美国第二大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其交易量也超过了所有地区性证券交易所交易量总和。

在资本的帮助下,科技公司大量投入对互联网的研究,使得这一技术快速走向成熟,成为改变全球经济格局和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力量。

随后的几十年内,纳斯达克成就了微软、苹果、思科、甲骨文、雅虎、谷歌、亚马逊等等几乎所有的科技类知名企业,因此也被誉为“硅谷”的摇篮。

和20年前计算机时代的情况相似,互联网进一步打破了交易的限制,让实时交易、全球交易变得可行。投资者只要有少量本金、一台电脑、一根上网线就可以自由交易, “即时交易者”也由此产生。

戈登形容,这些即时交易者往往会在一天内完成当日的股票买卖,有的甚至每日买卖多达上千次。

在他看来,这一时期科技和资本的结合进入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合作,使得资本与技术间的相互依赖性更强。而这种合作机制帮助美国进入了一个相对较长的扩张期,并且引领了20世界最后30年新经济的发展。

新技术对华尔街的影响究竟是好是坏?戈登始终对此表示乐观,“就像计算机能让华尔街的交易更加高效、更准确,除了需要一段时间将新技术整合到系统中外,我想不到新技术会产生任何大的缺陷。”

AI会是下一个吗?

故事仍在重复:计算机、互联网,下一个改变华尔街的会是人工智能吗?人工智能又会对资本市场带来怎样的改变?

一个直观的变化是,如果十年前到纽交所大厅,会看到上千个电子屏幕,交易员忙碌身影川流不息,几乎没有一块能让人站立的区域。

如今在自动化交易和人工智能被广泛利用后,交易所和证券公司交易员的数量大幅下降, “你都可以看到纽交所的办公楼层都减少了。”戈登形容。

他认为,上述担忧正在变为现实,“很多人肯定都在担心人工智能会让他们失业。譬如证券分析就是一项机械性的工作,分析师收集信息、分析塔然后找到趋势,我相信人工智能可以在这方面做得更多。”

其实,金融行业正向这些人工智能领域“最聪明的脑袋”招手。

2017年5月,原微软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邓力宣布从微软离职,加入对冲基金公司Citadel担任首席人工智能官。在此几天前,人工智能专家、原百度公司担任首席科学家吴恩达宣布筹集一只1.5亿美元的风投基金,专注于AI投资。

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人类在金融行业的地位?

戈登显得较为谨慎,“大多数的投资交易将转向计算机,这是华尔街已经预见到的。但对于投资这件事,客户还是希望方向盘的面前有个‘活人’在。”

他同时认为,人类距离计算机独立思考的时代还很远,这也是人类的优势所在。“现在世界上最好的象棋和双陆棋棋手都是计算机程序,但这些游戏都是封闭的系统。资本主义是真实世界中的一个开放性系统,人类在‘跳出框框思考’上要比机器好得多。”